現代孩子的物質生活水準提高了,但他們的身心是否更健康、更快樂呢?
只怕未必!這是個很值得父母深思的問題。


錯誤1:
重餵養,輕活動


對於大多數的都市家庭來說,經濟條件都算小康,

加上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所以家長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餵養上,

不是怕孩子吃不好,就是怕他們不肯吃。可是專家提醒我們,

家長不能僅僅把目光停留在孩子的餵養上,

還要安排孩子從事適當的活動,

否則容易出現手眼不協調注意力不集中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

所謂感覺統合系統失調,是指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

和組合的能力。患有此症的兒童,通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動作不協調、手腳笨拙,膽小怕羞、社會交往能力差,

容易受挫、缺乏自信,脾氣急躁、愛哭鬧,語言發展遲鈍不良等狀況。

感覺統合系統失調,乃是因為孩子缺乏應有的遊戲活動

繼而影響了大腦神經發育。有許多家長疼愛孩子過度

以致讓孩子仿如生活在「真空」裡,吃要吃最有營養的食物,

穿要穿最柔軟的衣服,住要住最舒適的環境,整天抱在懷裡,

還生怕孩子摔了;但這麼一來,卻使孩子們失去了享受以前打彈珠、

滾鐵環、捉迷藏等戶外遊戲的機會,時間一長,

即有可能導致孩子身體協調能力發展遲緩和感覺異常。


錯誤2:重生理,輕心理

在爸爸媽媽心中,孩子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可是,

大多數父母都只注意到孩子生理上的健康,

如我家的寶寶是不是和其他孩子吃得一樣多,

是不是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高、一樣壯等等;至於孩子在想些什麼,

心理是否健康,恐怕父母們就不大在意了。

有不少孩子在失敗時,從父母那兒得到的不是關懷和幫助,

而是責罵,此將致使他的自信遭受到嚴重打擊。所以對於孩子,

家長應該報以寬容和理解,因為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

大人在精神上的支援對孩子同樣重要。相較而言,幫助孩子接納自己,

接受失敗,將他的心理建設得健康快樂

可能要比餵他吃多種營養品 更重要。


錯誤3:重物質,輕精神

職場上有許多傑出的成功人士,由於工作很忙,

所以孩子從小就寄養在爺爺奶奶家或交由褓姆照顧,

很少有機會和父母待在一起;而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

這些忙碌的父母,經常會為他購給買各式各樣的玩具和漂亮衣服,

可是這麼做並不能同時收買孩子的心。

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正困擾著不少事業成功的父母,

經常可以聽到他們抱怨孩子和自己不親,

反而和爺爺奶奶甚至褓姆更親密。雖然這些家長們也曾反思自己,

並承認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

可是又辯稱自己已滿足孩子所需做出補償了。專家指出,

物質的充實並不能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饑渴」;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很多孩子會要求爸媽反覆講同樣一個故事,這在某些家長看來,

實在難以理解,還以為孩子的理解力出現了問題,但事實上,

這只不過是孩子希望滿足「精神饑渴」的一種表現,

陶醉在父母溫和的聲音中,並在大腦裡不斷構現出

故事所鋪陳的美麗畫面,從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錯誤4:重IQ,輕EQ

通常家長大多以「智商高不高」、「聰不聰明」,

作為評判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而由此衍生下去,

學習成績就代表了孩子智商的高低。可事實上,與智商(IQ)相對應的

情緒智商(EQ),在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更為突出,

有多數極為重要的實際問題,均必須運用EQ 去解決,

它佔據了成功指數的80%比例。

國外將EQ分為如下幾個部分:同情心和關心他人能夠表達和理解情感


控制情緒
有較強的獨立性適應性強受人喜歡

能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堅持不懈善良、友愛、真誠

專家認為,EQ是兒童在日常遊戲活動中發展起來的,

因此家長不要輕視遊戲所能帶給 孩子的快樂成長機會。


錯誤5:重潮流、輕個性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可是西元後兩千年的今天,仍有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的家長,

無法體認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於是基於「別人都學,你怎麼可以不學?」

的比較心態,孩子們就跟著大人的指揮棒,

奔波於電腦、外語、繪畫、跳舞等各種 才藝班之間。

事實上,我們應該更注重個性教育,因為每個孩子各有所長,

家長必須確實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點,然後針對其強勢優點予以培養

另外,培養孩子的真性情,也是個性教育的重點所在,

這可以讓孩子勇於在人前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錯誤6:批評指責多,讚揚鼓勵少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肯定,孩子也不例外。

表揚和讚賞是孩子的基本需求,也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之一

尤其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規範之前,

更需要表揚作為他的行動準則。

因此,家長若想要孩子按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

就要對孩子積極的一面予以肯 定,以此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態度,

鼓勵他繼續朝好的方面發展。

有些家長或許認為,經常表揚孩子會讓他變得驕傲;

或者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覺得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讚賞的,

因而絕不輕易誇獎孩子。其 實,對於幼兒來說,

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

良好的習慣和傲人的成就,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所累積而成,

所以父母慷慨地給予讚揚,不僅不會讓小朋友驕傲,

反而會讓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更有自信,

而且年齡愈小的孩子,所需的讚揚愈多,隨著年齡增長

家長便可逐步提高讚揚的標準

當然,在某些時候,批評也是需要的,

不過專家有幾個要點提醒家長注意:第一,批評切忌情緒化

第二,不要擴大化第三,不能給孩子下定論

適當的鼓勵和正確的批評,便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搭配。


錯誤7:說教多,自主選擇少

現在有許多年輕孩子,自己從來沒有決定過什麼事情,

都是爸爸媽媽給他安排好,他只要照做就可以了,

所以他們對父母具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即便是成年以後,

也表現出心理上的不成熟。
而我們也常看到有些家長,一方面責怪自己的孩子不自立,

另一方面又將孩子的大小事情全部包下,且在教訓孩子的語句中,

我們聽到的大多數是「你應該如何、如何」之類的陳述句,

而不是「你會怎麼做?」這樣的問句。其實,

如果家長自孩子小的時候,便多給他自主選擇的機會


試著放手
讓孩子做他樂於做的事,也許就不會有現在的煩惱了。


錯誤8:重現實功利,輕全人教育

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很多家長跟隨著潮流風尚,

急切地讓孩子學習這樣或那樣才藝,

以為那會是孩子的 立身之本,對於孩子的培養,

並沒有依照其個性擬訂一個明確的長遠規劃,

於是一看到孩子眼前的學習失利,不是長吁短歎,

覺得孩子以後不會有所作為,就是高壓惡補,

非逼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不可。

其實,人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培育孩子絕對是一項長年大計

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害,更何況,

過於片面的教育雖能訓練出專才,卻也可能造就另一個領域的庸才

甚至白癡,這樣的人生對孩子而言,究竟是好是壞?值得父母深思。


錯誤9:動腦多,動手少

動腦和動手經常是緊密相連的,雙手靈巧,大腦才好發號司令。

但有些家長卻看不到這一點,寧可讓孩子多背幾篇課文,

多做幾道數學題,也不願意讓孩子「浪費」寶貴的時間去摺紙,

或做一個小實驗,所以若和西方教育相比較,

我們的孩子在動手操作能力上,便比不過西方兒童。

養育一個聰明寶寶是家長的衷心期盼,

但無論您採用什麼方式來栽培孩子,

都不應該抹滅他真純快樂的本性,

畢竟屬於孩子的人生,即使親如父母的您,

也無法替他代嚐酸甜苦辣;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