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40不惑。但放在現今的職場,40歲以後的困惑,可能只多不少。有人隨年紀漸長,身價如老酒愈陳愈香;有人卻陷入「比上不足,比下不如」的窘境。究竟,決定兩者差異的分野在哪裡?如何完美跳越這個重要分水嶺?


如果以22~25歲跨入職場,65歲退休來計算,40多歲的年紀,剛好在這段職場旅程的中點,堪稱是個人職場的重要分水嶺。


為什麼說是分水嶺?因為進入40歲以後,再也不能用過往20、30多歲的方式來面對工作。40歲猶如是人生中體力與智慧兩條曲線的交叉點,再往後,體力與耐力開始下滑,相對地,工作經驗與智慧卻持續上升。


繼續用30多歲時,靠體力與耐力苦幹的工作方式,那麼,40歲這個點就變成每下愈況的「死亡交叉」;若轉換工作方式,讓經驗與智慧持續發揮,那麼,40歲以後的生涯,就等於跨過蒸蒸日上的「黃金交叉」。


日本著名生活經濟評論家川北義則,在《關鍵40歲》書中,用「中古車」與「古董車」來比喻兩者的差別。川北義則指出,有人像中古車,價值隨年紀年年降低,有人則像古董車,反而年年增值。古董車型的工作者,時時將智慧應用在工作上,別人難以取代,如同古董車在打造過程中,每個細節都是藝術,一點一滴都是心血。


究竟,什麼才是40多歲該有的工作方式與態度?


以舉辦企業研修課程為主的日本企管顧問公司EmaMay董事長大塚壽,在《40歲,好日子才開始》書中,提供了幾項參考做法。


1. 自己找最能表現突出的決勝戰場


大塚壽指出,過了40歲以後,他開始發展出在某項領域成為日本第一的概念,把決勝戰場拉到自己最擅長、有利的領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