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櫃」戲碼常見哭罵、喝止,然後疑問重重,例如期望奇蹟出現的「性向會變回來嗎」、或忐忑難安的「將來怎麼辦」。來看看專家怎麼回答。


兒子小風從小就很貼心,他的心思細膩、待人隨和,在老師眼中也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高中順利考上第一志願,我們都以他為傲。


高一下他開始經常晚歸,回家後還抱著話筒躲進房裡聊到深夜,有時還以「社團活動」之名在同學家過夜,問他是不是交了女朋友,總推說沒有,一直到昨晚撞見他在巷口和一個男生拉手嬉笑,才覺得不對勁,我的兒子該不會是……?


突如其來的畫面,如鉛球般重壓在父母心上,過去社會加諸在同性戀身上的不雅字眼衝上腦門,面對「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家」的恐懼、迷惘、不解和憤怒,這時只想問孩子,「你究竟是不是(同志)?」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謝文宜指出,面對孩子可能是同志的場面,當下的負面情緒高漲,若上前質問難免口不擇言;常見的「出櫃」(comeout)往往上演火爆戲碼──辱罵、哭泣、喝止……,這些對立,將同志子女推離家人,從此落入孤立無援的絕地深淵。


其實換個角度想,孩子自己又何嘗不迷惑?人們從青少年開始有了性的欲望和衝動,面對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他發現自己和別人不同,同性對自己的吸引力竟然遠遠超越朋友情誼,這時如果無法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體諒,他更難以接受自己,或許正因如此,為何同志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往往較高。


因此謝文宜提醒,一旦父母懷疑孩子的性傾向,先別急著制止或立刻要求確定答案,必須調整情緒、冷靜觀察,並做好自我心理建設。謝文宜提醒父母自問:「親人之間的愛是有條件的嗎?難道你因為兒女不是異性戀就不愛他(她)了嗎?」


做好心理準備再開口詢問,讓孩子知道,無論他的性傾向是甚麼,都擁有家人的愛和支持安心探索人生,這個過程必然經歷一段很長的陣痛期,難免掙扎、心疼、無奈,但正如同為同志身份的作家許佑生所說,父母的不接受就是逼孩子逃走,這麼做不但不能改變他的性向,更會失去孩子。


可以「變回來」嗎?



有天終於按捺不住,趁著家裡沒人問了小風,他低著頭、支吾地說,上週來家裡做海報的同學,就是他的男朋友,儘管我早已在心裡排練過上百次,但當他一點頭,我的腦袋剎那間一片空白,長久以來的懷疑成真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還記得國中時小風的人緣很好,有一陣子還和班上女生成為「班對」,這樣受女生歡迎的他,怎麼會是同性戀?身在男校環境讓他迷失了嗎?上大學就會恢復正常嗎?


有一回謝文宜為一對母女諮商,儘管母親很開明、已接受女兒是同志身份,但對話中仍不忘提問,女兒「有沒有可能變回來」?


謝文宜解釋,這是天生本能,「性傾向無法選擇,因此沒有『變回來』的問題。」她指出,長期處在某些同性環境中,確實可能出現因為性需求而產生的同性親密關係,這種「性關係」不等於「同性戀」,孩子自己就能分辨面對心儀對象時臉紅心跳、小鹿亂撞的情愫,進一步釐清自己所愛,不因物換星移而改變。但由於家長常有錯誤觀念,認為兒時教養錯誤、或一時交到壞朋友等環境因素,導致孩子愛上同性,便以更強烈的管教手段加以「矯正」,完全否定子女重要的人格特質,反而令他們苦不堪言。


因此謝文宜建議父母放寬心,同志不是任何人的錯,也不必對於兒女過度焦慮,只要站在他身邊,用溫暖的愛給予向前飛翔的勇氣,孩子便能找到自在快樂的自我。


誠如家有同志兒子的豆媽在《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一書中說得好:「感情只有真假,沒有對錯;異性戀是我們大家能夠接受的方式,但不代表那是唯一的方式,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想要的生活。」


尋求專業心理諮詢也可協助家庭儘快度過衝擊,但須慎選醫師或諮商心理師,以免因為文化價值差異,要孩子「為什麼不嘗試和異性朋友交往看看」,而成了和社會輿論一同施壓的共犯,謝文宜提醒。


孩子的未來怎麼辦?



雖然對於小風是同志這件事,我一直表現得很堅強,但我仍舊遺憾不能見到他結婚生子、擁有幸福的婚姻,我怕社會的歧視讓他抬不起頭,他會不會孤獨一生,老了之後又有誰能照顧他?


小風的爸爸很傳統,我和兒子都不敢對他說,每次親朋好友問起「你兒子好帥,交女朋友了沒?」我只能勉強笑說還早,時時刻刻戴著面具真的很痛苦,我知道兒子也難受,我們該怎麼辦?


《康健》的「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親子關係大調查」結果顯示,當孩子出櫃時,有六成七的父母無法接受事實。


有個比喻說:「當同志孩子出櫃時,父母親也同時入櫃了。」形容得知兒女是同志的那一刻起,父母所承受的巨大黑暗和無助,不但默默啃食無法形諸人前的脆弱和痛苦,還不忘為孩子的未來擔心受怕


這時應尋求互助團體的支援,從座談活動和經驗分享中找到情感抒發的管道,增強支持兒女抵抗外界阻力的戰力和信心,謝文宜建議。


獨自承受壓力的一方也可在自己情緒調適好後,主動向另一方開誠布公,或許可能引發一場家庭風暴,但有了已知一方的心路歷程和陪伴,縮短另一位家長的探索陣痛期,這時全家人才能真正坦承、互相擁抱,堅強面對外人的眼光。家有同志女的郭媽媽從8年前女兒出櫃時的震驚、無助,到現在的接受、分享,甚至投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義工行列,為同志父母提供資訊。



面對一張張焦急茫然的臉龐,郭媽媽掏出剪報說明同志並非少數,也不像外界描述得那麼不堪,請家長了解孩子不會因此變壞,而加諸於同志的一切磨難,在異性戀身上同樣會發生。例如現今社會結婚率低、離婚率高、生育率低,即便是異性戀者也未必能擁有美滿幸福的婚姻,許多同志伴侶相知相惜一輩子,比異性戀的速食戀愛還長久;且社會愈來愈開放,同性戀早已不是禁忌,「就像幾十年前認定離婚很丟臉,現在觀念都改了,」她舉例。


因此郭媽媽認為,家有同志兒女的爸媽,最重要的習題並非擔心他們的未來,而是由家庭給予強而有力的支持,灌輸他們正確的訊息。


她回憶,就讀女校的女兒在同志圈裡是很帥的T(裝扮、行為、氣質較陽剛的女同志),四周環繞許多關愛迷戀的眼神,但她不擅於處理人際關係,已有要好的女友卻還不懂分辨遠近親疏,因此「花」名在外,課業也打混到遲到、曠課紀錄不斷;她與女兒徹夜長談,幫助她釐清對待「伴侶」和「朋友」的不同,並以堅定口吻鼓勵她,「媽尊重你的性傾向,但無論你是什麼人,課業都要顧,」從此女兒懂得自重,多年來未曾讓她操心。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是信任和支持,同性、異性戀皆然,郭媽媽下了結論。


小風陸續談了幾場戀愛,他也會帶男伴回家吃飯,就和一般家庭沒兩樣。




我和先生已有默契,當小風找到能與他共度一生的伴侶時,將他視為「第二個兒子」,接受兒子是同志的事實,不是句點,而是一連串考驗的開始,或許他未來的路很艱辛,但我們全家都會相互打氣,家,永遠是他的避風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夢 的頭像
    夢夢

    夢的部落格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