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亞當志工的第一個學期,我們在一間特殊教育的學校,大部分的孩子在生理上是不能走、不能站立,甚至連坐起來都沒辦法,能做的就是陪伴他們做日復一日的物理治療。而在心智上大多數的小朋友是重度智障,我們只能用很簡單的教學去陪伴他們。

例如讓他們塗鴉去學習控制自己的手,學習如何分辨顏色…等等。事實上每天有一半的時間是在餵食每一個小朋友,這樣的日子也許不見得愜意,不見得可以看到孩子們的進步,但是至少看到小朋友們從哭鬧到微笑,可以獲得一絲絲的滿足。

但是,沒想到第一學期結束後,我趁休假時拜訪在學校很照顧我的物理治療師時,卻發現校長突然將學校裡除了我之外的物理治療師和老師們全部開除,沒有任何事前通知、沒有任何藉口。我才知道校長想找一批新的員工,所以把舊員工遣散。因為找新的員工可以節省開銷,同時新人也不會知道校長在捐款中汙了多少錢。

最終,我們這些志工只是過客。從這些勇敢的孩子們身上,我才知道很多人一出生就失去了追逐夢想的權利。那些被開除的員工告訴我,即便環境再惡劣都不要失去熱情,永遠不要忘了自己的初衷。

第二個學期我回到學校,沒有再跟校長講過一句話,因為我是為了孩子們回來的,我選擇重新跟新的同事打成一片。我不見得真的幫了他們多少忙,但是我卻因此學會了如何「找回自己」。

這讓我想起來在出發前,回國志工是這樣跟我們說的:

「志工不是去幫助別人,而是找回自己。」

出去之前懵懵懂懂,還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就算只有改變那麼一丁點都好。人到了當地,服務當然是服務了,不過當我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卻不見得有人發現:我們到底是為了「付出」而去,還是為「獲得」而去?如果一開始前輩們就知道事實上我們幫助不了多少,那為什麼要鼓勵大家年復一年的去?

就像我出去之後,很多人都會說「你好有愛心唷,跑到非洲去當志工!」聽到後我心裡就有個質疑:「去非洲當志工跟愛心有什麼關係?」這麼多人在台灣胼手胝足的付出,比我有愛心多了,到非洲去的人就比較有愛心嗎?也許我是抱著「見見世面」、「增加未來的資歷」、「順便去非洲旅遊」的想法出去的?

志工只是短期,志業才是長遠的

回到台灣後,因為Teach For Taiwan的一次活動,我到了台東「孩子的書屋」參訪。書屋的創辦人陳爸為這塊土地和孩子們,付出了十幾年的努力。這次參訪無疑是一次震撼教育,因為我發現非洲有的偏鄉教育問題,台灣也有,教師荒和教育資源的匱乏一樣存在。

但是真正讓我忘不了的是陳爸的一席話。他告訴我:「這個社會需要的根本不是志工,而是願意長期甚至一輩子投入在這個事業的人。」聽在一個曾經當過所謂長期志工的人耳中,猶如當頭棒喝。

陳爸告訴我們,每一年、每一個暑假,總是會有來來去去的大學生到書屋當志工。當小朋友好不容易在短時間跟大哥哥大姐姐混熟了,活動結束前問大學生會不會常回去看他們?10個大哥哥大姐姐都說會,結果小朋友就會真的等10個人回去… 最後又有誰真的回去看他們了?一個暑假四五個營隊去「愛心」服務,小朋友要說幾次再見?偏鄉小朋友的人生中有多少次說再見之後,就沒有人再回來了?

這樣暑假來來去去的短期營隊真的對孩子們有幫助嗎?還是只是辦營隊的人一廂情願在「付出」?陳爸說:「我們應該要依服務對象的需要去思考,我們的做法到底有沒有意義?而不是依我們的需要去對待服務對象。

回國後,我常常對自己說,在國外的時候我們是志工;但是當我們回到了台灣,我們就不應該只是「志工」。真心決定投入一件事,就得把它當作是「志業」。

以下為陳爸的分享,希望大家看完也有所收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