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10親子天下雜誌8期 作者:李佩芬

開開心心帶孩子去公園玩耍,遊戲場中卻演變為小孩哭泣、大人吵架的局面。處理孩子的公開場合衝突,有何妙法?


風和日麗的週末午後,公園裡孩子三五成群。突然,聲音愈來愈高:「不要推啦!」「你不要慢吞吞的!快點!」「你白痴啊!說半天聽不懂喔!」七嘴八舌中,突然一聲「哇」的嚎啕大哭傳入耳際,原本在旁悠閒的大人,神經也為之緊繃。



「誰家小孩這麼沒家教?公園的玩具大家都可以玩,怎麼動手打人!」爸媽一出,誰與爭鋒。哭泣聲加上質問聲,讓遊樂場內的空氣,頓時凝結……


若你的孩子,正是啜泣跑來哭訴的「受害者」,你是否急著想找出元兇,爭個是非對錯?若你家孩子,是那位眾所矚目的「肇事者」,你是否曾在眾目睽睽下「打小孩給別人看」,或拎著小孩代為道歉,然後匆忙逃離開現場?


若你的答案為「是」……來來來,倒杯茶,深呼吸。來聽聽衝突處理專家怎麼說!


每個人的過往經驗,都是形塑我們「內心博物館」的重要來源。


主修社會團體工作與衝突管理的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指出,大人面對衝突時的一言一行,都會一點一滴進入孩子腦中,成為孩子未來處理衝突的藍本。若希望孩子擁有一座理性、文明的「內心博物館」,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大人先從轉變自己的信念與言行開始。


「第一步,先關心人的情緒;第二步,再問清事情原委。若可以的話,能重演一次當時情境最好。至於態度面的教誨,請留到最後才處理。」經常在公開場合「路見不和、開口相助」的廖清碧,分享自己總能圓滿處理衝突的法寶。


建立衝突時的正向思考態度,是家長必須學習的第一課。


專精兒童人際關係發展的友緣基金會,不斷向孩子與家長灌輸衝突所蘊含的正面意義。「有衝突是正常的」、「衝突讓大家可以把話說得更清楚」、「衝突是學習的機會,會得到無價的經驗」、「衝突能學習自我表達、了解對方、增加觀點、尊重與自己不同觀點的人」……


過去總被貼上負面標籤的「衝突」,在廖清碧眼裡,其實蘊含絕佳的成長契機。「絕對、絕對不要在衝突當下罵人或打人,那是最不智的。衝突,正是培養孩子關心別人與自己的時候,千萬別白白浪費了!」


善用問句,培養「共律」


建立起面對衝突的正向信念後,大人應學習的第二課是:善用「問句」,引導孩子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為親子間的「共律機制」鋪路。


可千萬別小看問句的力量,這是協助孩子從「他律」邁向「自律」過程的好方法。廖清碧舉例,當孩子想溜滑梯,底下卻有其他小朋友擋住時,最好的策略,不是大聲提醒孩子「小心!會撞到」,而是引導他朝「我若這麼做,會發生什麼事」來思考。譬如可以這樣說:


「有小朋友在溜滑梯下面,若你溜下去,會發生什麼事情?有什麼辦法嗎?」


「你要溜下去了,下面有人,你要怎麼說?」


「他要溜下來了,你要怎麼做,才不會受傷?」


當孩子們用自己的小腦袋,說出自認為最好的處理方式時,大人這時也請別忘了給他們掌聲鼓勵:「找到辦法了,好棒!為你們拍拍手!」


對人的行為保持好奇,也是幫助自己冷靜、轉念的好方法。當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較容易尊重人我差異,讓質疑少一點,體諒多一點。


卡內基訓練資深副總經理陳傳宏舉例,面對正在吵架的雙方,習慣質疑的家長很容易脫口而出:「說!你說你為什麼這麼做!」但若奠基對行為的好奇,最起碼在詢問語氣上就能問得與眾不同:「我很好奇,你為什麼會想到要這麼做呢?」


有了這些基本概念,現在,就讓我們回到公園衝突事件現場。若我們人在當下,可以如何為孩子打造一座更文明、理性的「衝突處理博物館」?


我家孩子打了人……


根據笛飛兒EQ教育機構多位老師觀察,發生衝突時,習慣以打人、罵人的孩子,其實非常積極面對問題。他們想主動迎擊,企圖用自己所知的方法,讓事情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但因方法魯莽粗暴,才會引起高度關注。


笛飛兒建議爸媽,給習慣動手或開口罵人的孩子多點機會。當發現孩子攻擊別人時,深呼吸一口氣,提醒自己「這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協調衝突的機會」,但為了避免受傷,可立刻把孩子抱起來,或溫柔抓住他正在打人踢人的手腳。


接下來,請冷靜,千萬別讓自己陷入面子所引發的情緒漩渦中。先透過「你這麼生氣!怎麼了呢?」、「很痛喔!我看到他打你了!」安撫雙方情緒,再請他們重演或重述事件發生經過,過程中記得問問方才打人的孩子:「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短短一句話,蘊含多重意義:一是認同剛剛的辦法也是一種解決方式,二是相信孩子有能力幫自己找到更好的辦法,同時也鼓勵他用新方法試試看。當孩子嘗試用不一樣的方法,面對衝突後,也請大力誇獎:「你可以用更溫柔的方式去提醒別人,我覺得你真棒!」


碰到自家孩子打人,最忌諱當場大聲斥責打罵,這樣只會再度強化「以暴制暴」;或者家長高壓姿態,要求立刻道歉,教訓完後立即離開事發現場;而最糟的方式是,先責怪懲罰孩子,再幫孩子收拾善後。這些方式,孩子都無法從中學會如何適當表達自己,即使事後三申五令「不准打人」,也很難禁止暴力行為。


我家孩子被欺負……


看到孩子被推打,的確很令人心疼,但家長直接介入,只會增強孩子「我自己無法解決問題」的信念。與其直接走過去質問或制止「元兇」,笛飛兒建議,更重要的是問問被欺負的孩子:「喜歡這樣的感覺嗎?不喜歡的話,怎麼辦?」


笛飛兒EQ教育機構觀察,在自由遊戲時間,總有一類型的孩子,在紅綠燈遊戲中老是當鬼,玩追打遊戲時總被圍攻;他們想融入同儕團體中,卻又不懂得為自己主張。


此時,最忌諱直接幫忙「快速解決」問題。如:直接請出手或罵人者住手,直接介入該怎麼做,或趕快把孩子帶離衝突現場等方式,這些都無助於孩子累積自信。唯有當孩子學會為自己發聲,如此在父母看不見的角落,孩子才會知道如何自我保護。


被欺負,是學習「伸張自己不舒服情緒」的好機會。家長可趁機帶孩子思考自己的立場與感受,如詢問:「很痛嗎?若不希望被打痛,要怎麼辦」、「你很生氣嗎?你想怎麼跟○○說?」鼓勵他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


好好衝突,人際加分。下次再遇到類似衝突場合,千萬別再陷入「我們打了人,都是我們不好」,或「我們被打,打人就是不對」的自責或憤怒情緒中了。


按下火爆情緒的Stop鍵,秀出你最溫柔的笑容,請孩子Replay當時情境,你只要用「平和的問句」引導當事人回溯當時情景,思考「我還可以怎麼做」時,就已成功大半!


身處衝突中,「話怎麼說」很重要!


微微笑,這樣說,可以說出美美一朵花……


同理當事者心情的話:很痛吧?我來看看!/我看到他撞到你了,你還好嗎?/你很擔心嗎?/你現在好像很緊張?/他說為什麼你要這樣撞他呢?


釐清原委的話:發生了什麼事?/我很好奇,為什麼你會想這樣做呢?


肯定對方的話:這位爸爸(媽媽),你真的是位明理的人!


引導思考的話: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不喜歡這樣的感覺,怎麼辦?


氣頭上,這樣說,很容易說出一團爛泥巴……


批評責罵的話:誰家小孩這麼沒家教?/你這小孩怎麼這樣,你爸媽是怎麼教你的啊?


以權服人的話:再這樣子,我就去告訴你爸爸(老師、警察)!


嘮叨說教的話:叫你注意安全就是不聽,為什麼老是不長眼睛?


否定用語的話:雖然(我家孩子有錯),但是/可是/然而(你家孩子也不對)……


資料來源:友緣基金會、笛飛兒EQ教育機構、卡內基訓練 整理:李佩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夢 的頭像
    夢夢

    夢的部落格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