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資優生嗎?你擔心過沒教好孩子,埋沒他的天分嗎?怎麼樣讓孩子打好腦力基礎,讓他盡情發揮潛能?《康健》特別採訪建國中學數理資優班和人文社會資優班,帶讀者走進資優生的世界,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資優生父母的教養觀,並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提供專家建議,讓你家孩子靈光閃閃、學力不斷電。學得開心也玩得開心,建國中學的14個資優生卻說,這和聰明沒關係,爸媽也不太「管」他們。


學得開心也玩得開心,建國中學的14個資優生卻說,這和聰明沒關係,爸媽也不太「管」他們。



想像中,資優生是令人豔羨的天之驕子,一般人得絞盡腦汁伏案苦讀,才能得到好成績,他們卻可以靠著聰明天賦,輕鬆過關斬將。


但資優生真的只靠與生俱來的金頭腦,就能一帆風順?他們是否有哪些學習方法,可以讓其他孩子參考?資優生的父母又怎麼教養他們?


原以為資優生已習慣獨領風騷,沒想到聯繫建國中學時,負責特教組的沈容伊老師竟表示,同學都不認為自己能為資優生代言,也不想凸顯個人,只願意以團體方式受訪。


而特別的是,建中除了數理資優班,還有全國唯一的人文社會資優班,第一屆學生這個月即將畢業。


到底會見到怎樣的資優生?孤僻的書呆子?難搞的科學怪人?……出乎意料,接受採訪的同學們都活力十足,擁有「春風少年兄」的自信神采,應對進退十分得體,不見驕氣。


數理組同學中有國際奧林匹亞競賽金牌得主,有人學測滿級分,還有人已經保送台大,雖然課業上競爭,卻感情融洽,不時相互解嘲、搞笑演出。例如填寫個人檔案時,洪子喬和黃子誠都一本正經寫下得意事蹟是「建中資優班第一屆笑話比賽笑話天神獎」,令人不覺莞爾,讀資優班居然能培養耍寶的第二專長。


至於人文社會組的同學,則流露出比同齡學生沈穩深思的氣質,十分珍惜豐沛學習資源,關懷社會現象、有使命感。有人選擇政治系、有人選社會系,也有同學將來要致力於拉近城鄉差距,儼然劃分好了改革的責任範圍,聽完他們的志願,真會欣慰下一代並不都是草莓族或飼料雞。


能動能靜的同學們,個個興趣廣泛,閱讀、音樂、運動、創作等,多采多姿,代表學校參加比賽也屢獲佳績。例如被「尊稱」為「盧導」的盧信諺,就榮獲小金鐘最佳少年自製節目獎。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資優生的父母幾乎都無為而治,還有同學形容是「放牛吃草」,就算有期望也尊重孩子的選擇,比起成績更看重品格、健康。相較於時下一些焦慮的家長,顯然十分的「非主流」,也許就如陳柏安同學說的:「父母和孩子彼此信任,孩子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能教出有責任感、有想法的孩子。」


擁有無敵的青春能量,喜歡上學、開心走自己的路,這群快樂資優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和學習歷程:


Q:一般人對資優生有很多想像,你們自己的看法是什麼?上了資優班是否有什麼改變?



一問之下,同學們大部份都是上高中才唸資優班的。原以為他們的父母應該更望子成龍,結果反而是出自老師的建議,或自己想讀資優班的比較多,很少是因應父母期望。


同學都認為讀資優班會被貼標籤,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是資優生。他們表示,上了資優班,才發現人外有人而挫折,但也因每個人各有厲害之處,可以互相激勵,學習變得很開心:


黃子誠:我從國小就常被說既然是資優生,表現就應該怎樣特別。其實成果是靠努力,不是理所當然。資優生各種人都有,不一定都是書呆子。


洪子喬:很多人以為資優生輕鬆唸就會成績很好,其實我們班上只有第一名是天才,他上課認真,回家很早就睡覺,不必很用功也可以考高分,其他人是努力型。


賴才達:應該說幾乎都是努力型,我們班最強的人就是「變態努力」型。


陳泓任:國中的時候自以為很強,上高中數學被其他同學電炸,還被說你不是數理資優班嗎,為什麼數學這麼差?其實我理解力不太好,是用功型。所以我都叫媽媽不要告訴別人我唸資優班,資優班不代表聰明,是接受更多人幫忙,努力更重要。


詹益瑋:我覺得自己表現平平,是因為其他人成績不好,才會第一名,國三參加數學競賽,意外得一等獎,老師就建議考數理資優班。(說到這裡,馬上被其他同學吐槽,說他現在都讀原文的數學教科書,是兩班數學最強的,專門帶給大家挫折。)


很多人會對我媽媽稱讚我,以為建中很不同,其實資優班只是比別人多學一些,努力的方向不同,不是輕鬆唸三年,有眼光和壓力,也可能更辛苦。


卜浩展:唸人文社會資優班不是因為數學自然差,或想穿這套制服炫耀自己,而是一個學習者,老師也用更大的視野教我們。


盧信諺:不用讀資優班,光是上建中就有壓力,各方面都會對自己有期待。我個人定位是對人文社會有興趣的研究者,不是資優生,而是接受相關資源的培養。


劉世群:別人以為資優生什麼都要懂,穿著建中制服去補數學,還會有人來問問題。其實我只是更早發現對語文有興趣,所以讀這個班也不會驕傲,希望自己能更好。


Q:在大家心中,你們是「會玩又會讀書」的一群,對學習的建議是什麼?



身為資優生,競爭壓力反而更大,就像徐靖亞說的,為了不要墊底得努力往上爬。但不同的是,同學們都很清楚自己為何而學,也有強烈的求知慾,學習對他們是開心有趣的過程,不需要威脅利誘:


陳柏安:唸書除了靠天分,也要努力,要找到適合的讀書習慣,聽別人講都不準,不如自己找。還有要先說服自己,有人覺得唸書很痛苦,就怎麼唸都苦。


我是壓力愈大玩愈兇,要讀就要讓我玩,玩到滿足,有的沒的事解決,才會認真讀下去,國三時晚上還去打籃球打到12點才回家。


但不適合讀書就不要勉強,否則就要花更多時間,甚至犧牲休閒。像我堂妹表現中等,卻一直被大人拿來跟我比,造成我們兩個人都很痛苦。


劉世群:不能只看參考書、只會考試,要有課外活動、社團、營隊,多閱讀,才不會關在象牙塔。10年之內,很會考試有用,離開學校就要看能力,要有內涵,否則生存不下去。


唸書時,訂出優先順序,從重要的開始做,到時才不會緊張熬夜。做什麼要像什麼,不可以寫功課時想玩,玩時又想擔心功課沒寫。


唐浩晏:學一門學問,要自己學會推測的過程,沒思考就不會變成你的,例如做題目,看解答去學,下次碰到還是不會。也要想辦法喜歡這個科目才學得好,否則它不會給你面子。


徐靖亞:很多人是「看書」而不是「讀書」,心沒放上面,看了老半天不如認真思考10分鐘。班上強的人會利用每分每秒,不會心思飛來飛去,以免看起來整天唸其實沒唸進去。掌握核心效率就會好,就算題型變也沒關係。大量閱讀很有幫助,像英文,光背單字會不知道哪些是外國人常用的,多看相關的雜誌、書,更容易抓到重點。


黃子誠:我屬於理解型,就算歷史地理,也是先理解再背。我覺得自學能力很重要,要給自己學習的理由。像英文不能當知識,要當成工具,除了課本,我還看英文小說,剛開始讀很慢,後來逐漸進步,覺得有趣就愈來愈快。


Q:爸媽對你們是否有特殊的教養方式?你們對現代的父母有什麼話想說?



沒問之前,覺得這群資優生的父母很幸運,孩子天賦優異、教養起來應該很輕鬆。但聽到答案,卻反而開始羨慕起同學,能擁有讓他們適性發展的父母,這些孩子並沒有從小被逼得七葷八素提高競爭力,自己摸索興趣,反而更能淋漓盡致發揮長才:


詹益瑋:從小我對數字比較敏感,但是我爸媽沒有特別幫我做什麼。他們更重視生活作息和人格教育,也沒要求成績,只說功課做好、多運動、早點睡就好。


徐靖亞:我媽媽是國中老師,她覺得出社會以後,學校成績就沒意義,其他的學習更重要,有管理自己的能力就夠了。爸媽認為台灣學生要贏在國際觀,培養大視野,還要我不用關心那一、兩分。


劉世群:我爸媽看重禮節和家教,我個性外向、體力又好,小時候被打都是因為太皮。他們不會阻止我做想做的事,只要求分內的功課唸完。


像我喜歡閱讀不喜歡上課,去圖書館借書,一節看一本,一天可以看七、八本,國一國二都在練球,功課還好而已,到國三才用功,爸媽也沒要求讀什麼高中,還問要不要去唸高工學技術。我爸媽覺得自己也沒有學以致用,現在的工作和大學科系無關,所以我申請台大政治系,他們雖然不贊成,也只要求我想清楚就好。


鄭天睿:我爸媽覺得我和弟弟都是上帝賜予的禮物,不屬於他們,所以沒有太要求功課,但希望我們有企圖心和責任感。一直都是鼓勵、引導,尊重支持我的選擇,很好溝通。我唸書的過程有點複雜,小時候讀森林幼稚園,國小出國,回來唸國中,中間又出國,但都很容易適應,玩盡力玩,唸書也盡力唸書。很感謝他們讓我學習掌握資訊,得到資訊的能力,受用無窮。



陳俊睿:我從小喜歡看地圖,可以看很久,家裡有一大堆地圖,對課內書沒什麼興趣,考高中的時候才認真讀書。現在爸媽也不太管,他們覺得大學不是決勝點,還有很多關卡,不管做什麼職業,快樂就好。


陳篆軒:我家裡書很多,潛移默化,在生命中產生效應。父母從小到大沒給我束縛,對人品、做事比較多指導。不看功課也不清楚我的成績,考全校前幾名還是老師打電話才知道。我上大學想推甄社會系,他們也同意,高度信任,所以我也不會做出讓他們傷心難過的事。




盧信諺:父母讓我很自由,自己決定學習的方式和面向,不要變壞就好。我從小學一年級就很喜歡看電影,小三的時候開始會自己想怎麼修改劇情,即使看不懂也很好奇,到現在算不出來到底看了多少電影,爸媽也會一起看。我想當導演,父母也不曾阻止。


我覺得父母不要侷限孩子,肯定孩子的能力和努力,相信孩子,就會找出自己夢想的道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