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偉文 2012.09.24

台灣的孩子一出生就活在物質太過豐盛的時代,再加上無所不在的廣告訊息一天24小時不斷誘惑著,許多孩子從小就追求各種名牌,透過不斷地購買東西來填補空虛的內在。


許多研究明確顯示,物質購買欲望與孩子的自我肯定密切相關,物質觀念愈重的孩子,自我肯定愈低,愈是在意自己擁有多少東西的孩子,內心反而會覺得自己比較沒有價值,比不上別人。換句話說,向外追求滿足的孩子,內心其實非常脆弱。


可是若是常常以口頭勸戒孩子,效果當然是很有限的,甚至會適得其反,破壞親子感情。如果能夠透過一些非常精彩的電影,讓孩子在感動之餘可以體會到,那些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那些只是我們被廣告勾引出的不必要的慾望,同時也能更加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伊朗近年來拍攝了許多非常棒的兒童電影,完全用兒童的心情與視野,以他們心靈之眼來看我們這個成人世界。故事情節通常非常簡單,甚至用拍紀錄片的手法,以真實且單純的場景,卻能從最平凡的日常事件裏挖掘出人類最深切的感情。


絕對不要錯過陪著孩子一起看這三部電影,「天堂的孩子」描述哥哥一不小心把妹妹的鞋子弄丟了,由於知道家裏沒錢買新鞋,不敢讓爸爸知道,兄妹倆如何共穿一雙新鞋,然後哥哥想辦法參加馬拉松賽,希望獲得第三名的獎品一雙新鞋。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一個小男孩為了歸還被自己誤拿的鄰座同學的作業簿,獨自一人翻山越嶺尋找朋友的家。


天使海亞」描述一個十一歲左右的鄉下女孩必須到校參加考試,否則就不能繼續升學,但是一早爸爸突然生病,媽媽陪爸爸進城看病,要她照顧弟弟妹妹,她一方面要應付七、八歲弟弟的搗蛋,還要幫小嬰兒餵奶、換尿布、拔草、餵牛、擠牛奶、打水、餵雞。所有的鄰居大人都要海亞放棄考試,但她卻下定決心排除萬難也要去考試。


這幾部電影演技生動自然,沒有眼淚、悲情,也決不煽情,可是看到這幾個孩子這麼努力,只是要去實現一個這麼平凡的夢想…可以去考試,繼續上學;能夠擁有一雙鞋子;希望能夠把作業本歸還同學,不要害同學被處罰…電影裏也都沒有壞人,這些孩子的親人也不是對孩子不好,總之每個人都是很認真地盡自己的本身。


劇情雖然簡單,但是我們卻會跟著影片裏的孩子一起著急,一起高興,也隨著事情的解決而鬆一口氣,當然,也會有充盈胸中滿滿的感動。


孩子可以看到影片裏對妹妹的關愛,對父母師長的體貼,對學習的熱愛,大人也會回憶起一些幾乎被我們自己遺忘的童年情感與經驗,偶爾的寂寞與小小的堅持….


本文作者為: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看更多>>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康健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