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性電影聊女性的定義: 假設女性是相對於男性,或者說陰性是相對於陽性,這麼假設是因為如果沒有陽性的定義,就沒有所謂陰性好定義。 我認為女性、母性大體的渡過就是在「不往哪裡去」的情況渡過。像我們學精神分析去做嬰兒觀察,一個母親跟嬰兒在一起有多少時間妳不能有任何的目的性,那就是「存在」。妳就是在哪裡,就是一種陪伴的狀態。妳不要以為說妳在那裡陪一個小baby然後期待他明天馬上就會叫爸爸、叫媽媽,沒有那樣子的東西可以期待。大部份的時候妳只是存在,而且存在當中的晃動、搖動、起伏、不起不伏在那裡面存在著,而它幾乎是沒有辦法被命名或沒有辦法被定義、沒有目的性的東西,這是非常女性的、非常存在的。 所以如果我用這個講到各個面向,其實可以在女性電影裡頭看到。女性影展裡頭有很多討論身體跟性有關的主題,我陸陸續續看過很多部都是在呈現一種女性的滿足或是女性的愉悅、快感,如果我們講的具體一點,它就不是一個最終指標到達哪裡或是一種高潮性的。女性從感官→感知→愉悅都是在過程上一直很多很多的。 ※叛逆 據說小孩子先學會講的不是YES,而是NO。其實對一個小孩子來講,有意義的表達應該是先學會說「我不要」,也就是說在心理發展上面小孩子對大人的拒絕、反抗或者所謂的叛逆是自我成長的一個開端。 在沒有說過NO之前,你都還不是你自己。 所以所謂叛逆的小孩是很能夠開展自我的一種性格,也許是很正面的,那就要看父母能不能從自己過去叛逆的經驗來試試看在引導這些小孩的時候,如何讓他們以為他們在叛逆,可是其實父母還是在保護他們的,我覺得這是親子裡面最奧妙的地方。 叛逆有可能是增加了機會與可能性,但也有可能因此而失去或否定了一個好的建議。其實這講到了一個點就是如何能夠知道自己現在是為了叛逆來評價某一個人家給你的意見,然後能夠在這個狀態下,你可以很自由的在選擇之間,仍然很有意識的去看它。 大家分享對於叛逆的想法比較是在青少年時期去挑戰一個制式、管束或是權威,或者說我們在孩童心理發展上面要去感受到自己對於自我存在的叛逆。 我倒是提出另外一個角度的叛逆: 不久前我參加了一個國際研討會,所以有機會看到一位女性心靈導師的影片,她叫做Marion Woodman,她是一位講了很多女性心靈與身體的老師。當我在看她的影片時,印象很深的有兩點: 1)她認為女性跟女性的身體、生活中間有哪些是我們必須很堅持自己去決定、自己去思考。所以在這裡面有某種叛逆性就是「我不隨便接受人家告訴我我的人生要怎麼過。」一種比較是生命的或者是比較深層的叛逆性。 它似乎跟青少年階段那種試驗型的叛逆不太一樣,當然這兩種有它一定模式上相同的地方,所謂叛逆就是我反叛你、我不照你說的去做。可是當生命進到一個比較深層的地方時,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必須的叛逆,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加在身上的東西都拿起來看一下、想一下這東西應該加在我身上嗎?那是確定要如何往前走一個很重要的部份。 2)她曾經在追隨為了要成為精神科醫師的過程當中非常投入心靈的研究,在那一段時間她的先生對於她過於投入不是很滿意,並且跟她爭執說:『可不可以不要再學精神分析了?因為妳的整個注意力都在妳的內在世界。』也就是她先生覺得她對於他的注意跟連結變少了。那時候她就說:『我不能停止我對於自己的追求。我不能因為你要我停下來,我就把我走到一半所追尋的路停下來。』所以他們有了很強烈的爭執跟關係上的張力。 在這中間,她看起來像是一個非常叛逆的型態,就說她不是在做一位傳統的妻子,這裡面沒有牽涉到男女不平等,純粹在關係裡面要求彼此把注意力放在彼此身上的一個規範,她其實有點去叛逆這樣的東西。 我想在這樣的層次裡面不曉得大家有什麼樣的感覺?那就好像是我們不斷的在挑戰心裡的東西,在確認很多事情的時候,看起來都有點不太隨便相信、不太隨便被別人規定,它裡面其實都有某些叛逆的成份存在,是不是呢? 


 


鄧惠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