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渡過高三這一年


馬勤


        松山高中和我們家的緣份長達六年之久,當年大兒子前腳剛跨出校門,二兒子後腳就伸進來了。雖然他們都已成了松高最化誠的校友(老大老二都在工作了),當年高三伴讀的辛苦仍是一段難以忘懷的人生經驗。輔導室徐老師再次邀約我記下當年的心情,把"烤媽"的心得和眾多身陷苦海的"同胞"們分享。


        我家老大的個性有點浮躁,定不下心來唸書,除了書本之外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高中三年,一直在補考、留級邊緣徘徊,到了高三,每次模擬考下來,更是慘不忍睹。而他本身,好像還穩當得很,該吃的該睡的該運動的,一樣都沒少掉。反倒是老媽我曾經因為夢到他落榜而驚醒,嚇出一身冷汗。


        雖然心裡急得要命,恨不得拎著他的脖子,掐著他坐在書桌前,兩隻眼睛盯著書本,但知道他吃軟不吃硬,這樣逼迫一定會有反效果。所以還是和顏悅色的希望能夠讓他自己主動歸位。這種"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心情,有時真覺得繃得快要神經分裂了。母子關係其實是有些外弛內張的。


        有一天,忽然醒悟:他的"散"、"不在乎",或許只是另一種抗拒壓力或是對我們監督消極抵抗的方式。學校的考試那麼多、各科老師把進度盯得緊緊的、月考及模擬考的排名、還有同學的比較...這些壓力已經夠多了。我真的不必再施壓了!我不懂他的功課,不懂他的進度、不懂他的唸書方式。實在也必乾著急,瞎起閧了,能做的只有減輕他的壓力了!


        於是,我們都作了調適:爸爸還是在學校晚讀後去接他,但不再狐疑他"到底有沒有在唸書?"給他的是拍拍肩膀,一句"辛苦了!""盡力就好!"弟弟在他回家後,主動把媽媽讓山來,絕不干擾我們的講話,讓他"充分享受母愛"。我也盡量的把晚上吃的好湯、好菜留下來,讓他能在晚上、早上、或是便當裡吃到。讓他完全沒有因為唸書,而犧牲了家庭生活最精華的部份。


        我們也試著站在他的那一邊思考,試著和他一起"對付"這不合理、扼殺生命的大考。考壞了,聽他找理由、抱怨...同意他好委屈、好可憐、好冤枉,念的都沒考出來...安慰他繼續努力,不到最後關頭,不要輕言放棄(雖然心裡很想批判:你根本就是不夠努力,早點專心用功,就不會這麼慘了!)稍有進步,就大加讚揚,告訴他"我們知道你的努力一定會有成果的。"(其實心裡擔心是:這點進步,太慢了吧!來得及嗎?),長久下來,我們也真得能夠感受到他唸書的辛苦,也真的相信"最後"會有結果的了!


        這樣轉變的結果是,他考壞了,回家居然"敢"迫不及待的拿出成績單來,說:""我們"這次又沒考好,我覺得接下來我要...,你覺得好不好?"


        別小看卞個"我們",這代表的是,家人跟他是同路人了,他願意和"我們"一起打拼。所以越接近聯考,他的鬥志越旺,越來越願意犧牲所有的享樂,想盡辦法克服自己的惰性強迫自己去用功。需我們也越來越能把心放下,輕鬆面對考期的迫近。我跟自己說:"即使他沒考上,我也口服心服了,因為我看到他的努力,他終於會為自己負責了。"


        故事一定要有個好的結果,他也確實成了一匹大黑馬,考出了前所未有的佳績,放榜後,他給我們一張卡片,感謝我們對他的支持,說如果不是我們,他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結果。確實,當我們一同去看"我們的"大學時,我真的很高興這場大考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更近了。


        老二的個性非常緊張,拼命唸書,所以功課也比老大好了許多,但我反而擔心他的得失心太重,也懷念起老力那種考試前夕還有心情看夕陽、看星星的灑脫了。這才體認到,父母實在難為,孩子太散,擔心不上進;太認真,又擔心他走火入魔想不開。


        每次段考、模擬考完,我們就有心理準備,等著他懷憂喪志的發發幾天勞騷,每個小孩都有他的標準和壓力存在,這壓力有時也超過我們的想像及理解。


        有了經驗,我當然更會找各種說詞讓他寬心,他也免不了感嘆:"我的同學最大的壓力都是來自家裡,怎麼只有你們一直叫我放輕鬆?"我問他:"如果我再給你壓力,你的成績會比較好嗎?"他說:"我大概會瘋掉!"


        老二聯考的結果比他預期的差很多,讓他難過了好久。我不覺得,一定要有好結果,才能跟別人分享我的經驗。我只想說。所謂學校的好壞、成績的好壞,其實只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標準,再"壞"的學校也出了許多偉人,再"好"的學校也會出"作奸犯科"的學生。重要的是他是否充滿信心,覺得自己是很棒的。他認不認同他的學校,也會是"好"學校了!


        以老大為例,在大學排名上,他的學校只在中間,但他覺得這是他奮力力爭而來的"好"學校,所以十分珍惜,在學校力圖表現,如魚得水,還千里迢迢的跑回高中為學弟學妹作升學輔導,宣揚校威。但大學同學中,有來自高中名校的,卻不敢回母校,因為同樣的一所學校,個人期望的不同,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而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和評價不同,無論在大考或是以後的發展上,應該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當然都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耀門楣",但如果能夠捫心自問,這樣的想法有幾成是為了我們的面子?有幾成是為了孩子?如果先撇開面子問題,去接受孩子的現狀,再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幫助,或許是比較務實的作法。


        聯考是一時的,親子關係是永遠的。各位"家長同修"們!在這最後的一年內,何不讓我們同心齊力的"陪"孩子們度過可能是他這輩子最後一次"最痛苦、最荒謬、最不心甘情願"的考試(以後如果他想深造,那是他自願的,而且恐怕也是男/女朋友在陪他了!)。且把焦慮的心化為默默的祝福,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吧!


        回顧這段戰況激烈的求學過程,我的心得是,人生確實是一段長期而累積的學習過程,千萬不要用短期的成敗來論英雄。沒有永遠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失敗,重要的是"過程",是我們在這過程中得到了些什麼。如果想通了這一點,我們何不放下焦慮的心,用充分的支持和體諒來幫助孩子 ,陪伴他們,和他們共同面對問題,讓他們在摸索成長的過程中 ,陪伴他們,和他們共同面對問題,讓他們在摸索成長的過程中擁 ,陪伴他們,和他們共同面對問題,讓他們在摸索成長的過程中擁有 ,陪伴他們,和他們共同面對問題,讓他們在摸索成長的過程中擁有自尊自信及持續努力的動力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