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顏擇雅
現在的小孩很沒禮貌,好像已經是共識。原因總說是沒家教,品德教育失敗,但這裡我要幫爸媽說句公道話,其實他們沒有失職。應該說,小孩沒禮貌有更龐大的社會因素。
首先是網路。網路有一大好處,就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卻害網路世代變得不懂得拿捏親疏分寸,得罪人而不自知。一例是去年六月,有位大學生在張大春部落格留言,開頭就寫「問一下我們要做報告」,請作家本人提供作品介紹、寫作特色、文學重要性。網友一陣撻伐,無非罵這女生好逸惡勞、連搜尋引擎也懶得用等。我倒覺得這名女生很無辜,因為雅虎知識網多的是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大學生,這位女生也許是特別慎重,才選擇親入虎穴去問本人。
她該被糾正的其實是搞不清楚狀況。她與大作家毫無交情,她的做法就好比我上郭台銘家去借錢,不是無禮,已經是無賴了。其出發點與出門赴網友之約就再沒平安回家的少女是如出一轍,都因孤陋寡聞,不知網上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只是假象。
此外,也拜通訊科技之賜,生活中許多詐騙電話、行銷電話,也讓禮貌養成成為棘手問題。連大人隨時都會掛電話了,怎可能像從前,要求小孩拿起電話先說:「這裡是某公館,請問您找哪一位?」一接聽就掛電話,當然是糟糕的身教。而這一代的壞身教,絕大多數都牽扯到商業行為,電話行銷即一例。但電話行銷有點特殊,就是其無禮是商家發動,消費者掛電話只是回應。不然,在大部分商業行為中,沒禮貌的一方都是消費者。
現代人最不優雅、最不文明的舉止,好像都在扮演消費者時表現出來。君不見春節搶福袋、週年慶搶優惠的太太小姐,平時也是儀態可人的。顧客永遠都是對的,也就代表再怎麼沒禮貌的奧客也是對的。在資本經濟尚不發達的柑仔店時代,顧客就不是永遠都對的。柑仔店可能是社區輿論樞紐,買家可經不起老闆在背後數落不是,當然不敢做奧客。但今天小孩陪父母購物,看到的就不是如此的平等互動了。買家感覺服務不如人意,常常就是一句:「叫你們店長出來!」
高漲的消費者意識甚至污染到教育。家長視親師是顧客與業者的尊卑關係,覺得向學校提出各種客服申訴理所當然,甚至跑到學校:「叫你們老師出來!」這種批評指教也許可以刺激老師進步,只可惜會害到小孩的禮貌養成。
不過,我認為小孩變沒禮貌的最重要原因,卻是親子時間變多。親子時間之所以變成政治正確,就跟消費者意識一樣,也是資本主義發達的結果。一世代之前的親子時間不多,因為當時大家沒那麼忙,親戚來往頻繁,小孩生活中有好多叔伯舅姑姨嬸。外省家庭親戚少,但都住眷村、公家宿舍,要叫叔叔伯伯阿姨的對象也不會少。這樣,小孩練習待人接物的機會就比較多。從前小孩有禮貌,並不是爸媽比較會教,而是練習機會比較多。
小孩在叔叔伯伯阿姨的場合可以練習禮貌,因為小孩不是叔叔伯伯阿姨的心肝寶貝。禮貌不只需要拿捏親疏分寸,還需要認清自己在場合中的位置。小孩在親子時間既然是主角,怎可能學會在別種場合,當自己只是小配角時,是不應該插嘴或故意引人注意的?
今天的小孩既然少了叔叔伯伯阿姨,也就少了叔叔伯伯阿姨的小孩做玩伴。大家不覺得不好,因為小孩可以在學校跟同學玩。問題是,除非特別製造機會,學校不只不能學習禮貌,搞不好還是不禮貌的溫床。跟叔叔伯伯阿姨的小孩一起,小孩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大人的關係之上,不是自成一個世界。誰覺得被冒犯,可以馬上一句:「叫我爸跟你爸講!」
學校的同儕互動卻有太多是老師無法掌控。同學有什麼無禮言行,大家往往覺得好「屌」、好玩,爭相模仿,連被害者也會學來好留著用。其實,無論家教如何,小孩從學校帶回家的無禮言行一定比從家裡帶去學校的還要多。從前如此,現在亦然。
台灣從前只重視成績,小孩常被罵笨,現在因為重視品德教育,小孩還要被多罵一項:壞品德。問題是,禮貌雖然是品德的一部分,其修為卻往往是由外而內,不是由內而外。由內而外的品德像誠實、負責,靠的是內在價值或是非判斷,用講用罵的也許有用。禮貌卻較接近技巧或習慣,需要學而時習之,需要閱歷。往往得先養成禮貌習慣,才能成為有禮貌的人。所以,大家也許都覺得小孩沒禮貌很欠罵,但如果不製造練習機會,光責備嘮叨,大概無濟於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