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11
- 康健雜誌25期
- 作者:張曉卉
定期做簡單的抽血、驗尿,就可幫助你遠離尿毒症威脅。
「請教醫生,我早上起床第一次小便都是泡泡,要不要緊?」
「吃太鹹會不會得尿毒症?」
「我的尿很少,該去抽血驗尿或掛腎臟科嗎?」
非假日的星期三下午,一場名為「腎臟病防治」的醫學中心健康講座,超過200個座位和走道上都坐滿了,還有人站著聽,顯示大眾對腎臟保健知識的渴求。演講結束,聽眾紛紛舉手,問的還是自己生活裡的煩惱。
其實,只要了解尿液、血液裡的幾項檢查值,必要時醫生會幫你安排腎臟影像檢查,或是進一步做腎臟切片,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腎臟有沒有問題。
臨床上,腎功能檢查包括:
.尿液檢查
.血液檢查
.超音波與放射線檢查
.腎臟切片
一、腎臟病的搜索探針──尿液常規檢查
腎臟是身體產生尿液的器官,尿液檢查簡單快速又便宜,卻是篩檢腎臟病最重要的方法。
收集尿液標本方法,應該採中段尿,就是先解掉一點尿,然後忍住,再取尿送檢查。女性病人應避開生理期,先清潔外陰部,以免陰道分泌物影響檢查。標本應該在收集後1小時內完成檢查。
腎臟功能的尿液檢查主要有4項:
1.蛋白質:正常人的尿液裡並不會有蛋白質,若有,可能腎臟已有問題。不過在激烈運動、發燒等狀況下,也會出現蛋白尿。有的人健康檢查報告出現尿蛋白1個(+)標誌,大為緊張。台大洗腎室主任吳寬墩說,一般是以2個(+)比較有臨床意義,但是,藥物引起的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往往沒有嚴重的蛋白尿,甚至沒有,因此,建議到腎臟科門診追蹤為慎
2.糖分:正常為陰性(-),糖尿病或是腎小管機能異常無法吸收尿中糖分時,都會呈現陽性(+)反應,可進一步抽血驗血糖高低加以區別。藥物引起的腎小管間質性腎炎,也會出現尿糖。
3.紅血球:尿中檢驗出紅血球,也就是血尿,原因很多,可能是尿道感染、結石、腫瘤、或者腎臟發炎等。
4.白血球:若是尿中有白血球,可能是尿路感染,若合併高燒、畏寒或劇烈腰痛時,則懷疑是急性腎盂腎炎。
二、腎功能有多少──24小時尿液檢查
收集24小時尿液加上抽血驗血中肌酸酐,算出肌酸酐清除率(CreatinineClearance,Ccr.),是目前臨床上使用最廣泛、較準確的腎機能評估方法。經常,醫師會告訴病人,他的腎功能還剩下百分之幾,根據的就是肌酸酐清除率每分鐘幾㏄,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杰樑說。
正常人的肌酸酐清除平均為每分鐘100㏄,若少於70㏄,表示腎臟有輕度受損;30㏄以下,進入腎衰竭階段,尿毒的症狀會逐一出現,等到小於10㏄,就需要洗腎。
三、兩項血液腎功能指標
在腎臟科門診,常常有人一進門就要醫生「開抽血單驗腎功能」,但醫師指出,腎臟因為有很強的代償功能,要到損傷一半以上時,才會在血液中呈現出來,只抽血看腎功能是不完全的,應該尊重專業判斷,讓醫生為病患做最適當的檢查項目。
尿素氮和肌酸酐就是一般所說的「尿毒」指標。
1.尿素氮(BUN):是蛋白質代謝產物。在肝臟形成後循環至腎臟排泄由尿液排出體外,因此在血液中的濃度能反應腎臟功能。但若吃下太多蛋白質、發燒、使用類固醇藥物、缺乏水分、腸胃道出血都會使尿素氮暫時升高,此時的肌酸酐若是正常,並不代表腎臟機能出問題。
2.肌酸酐(Creatinine):是身體肌肉活動代謝產物,若是太高,表示腎臟功能有問題。由於是肌肉代謝廢物,所以和每個人的肌肉總量有關,經腎臟由尿液排出,而和飲食或水分多少無關,比較能準確顯示腎功能好壞。
一般來說,如果抽血、驗尿兩項結果是正常,那麼約90%都沒有腎臟問題,若有異常,則會進一步安排放射線檢查、腎臟超音波、或腎臟切片。
透視你的腎──放射線與超音波檢查
1.放射線檢查:一張普通的「腎臟、輸尿管、膀胱」X光片,可粗略看出腎臟大小、形狀、相關位置和搜尋尿路結石所在。若有必要,會安排作「靜脈注射腎盂攝影術」(IVP),從靜脈注射顯影劑,經腎臟排泄到尿中,顯現出腎盂、輸尿管和膀胱構造,好確認尿路通暢性,也可以偵測尿路阻塞、腫瘤、結石的大小與位置;以及評估腎乳頭壞死、尿路逆流和慢性腎盂腎炎情形。
要注意的是,當已懷疑腎臟功能不全時,因為顯影效果變差,且顯影劑有腎毒性,應儘量避免。
2.腎臟超音波:對腎臟的大小、形狀及腎實質變化,是否有腎水腫、慢性腎炎、腫瘤或水泡有很好的診斷,是目前安全方便的工具,但因無法看清楚輸尿管,所以不能完全取代X光片檢查。
安全不可怕的腎臟切片檢查
當聽到要做切片,總讓人卻步猶疑,其實這是項安全又關鍵的檢查。
腎臟切片又稱為腎穿刺,作法是利用自動彈簧發射切片槍,在超音波導向定位下瞬間取得組織,在每個腎臟的100多萬個腎元裡取幾個來檢查,所以對腎臟損傷微小,卻可藉這切片組織做病理檢驗,包括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和免疫螢光檢查,確定診斷、評估腎臟損壞程度和預後,好對症治療。所以無法解釋的腎功能衰退、不明原因或治療無效的蛋白尿和血尿、紅斑性狼瘡的確立與追蹤、以及腎臟移植後有排斥現象,都應做腎臟切片檢查。
容易出血、嚴重高血壓、腎臟發炎和腎水腫患者,是腎臟切片檢查的禁忌對象,至於慢性腎炎已出現腎萎縮,表示腎臟已經不可逆變化,所以大部份情況不用做。
腎臟切片會有什麼併發症?
根據長庚醫院和新光醫院都曾經統計過在該院做過腎臟切片病例報告,發現患者做完切片後,有35%出現顯微下血尿(肉眼看不見)、17%會腰側酸痛,腹痛和腎周圍血腫的例子都不到5%,並且症狀都在短時間緩解,可見腎臟切片是項安全方便檢查。
腎臟有很強的預備力,即使它的功能已經減低,多半沒有什麼明顯症狀,預防著實不易。因此,想要有個「腎」任愉快的身體,台大醫院洗腎室主任、腎臟科醫師吳寬墩建議,最好每年做一次簡單尿液和血液肌酸酐與尿素氮檢查,如此才能早期發現腎臟問題,早期處理。
(審稿專家:台大醫院洗腎室主任吳寬墩)
腎臟為什麼重要?腎臟在哪裡?
腎臟俗稱腰子,位在後腹腔上端,脊椎兩側各一個,狀似蠶豆,比成人的拳頭略小,馬偕醫院根據超音波統計,台灣人腎臟平均長約11公分,若小於9公分,往往顯示腎臟受到傷害而萎縮。
尿液怎麼來的?
從腎臟縱切面可以看到腎臟表面有一層纖維膜,接著是深紅色皮質,以及中間由腎小管集中而成、顏色比較淡的髓質,內部則為腎盞、腎盂和腎血管集中處。
解尿看似簡單且結果令人愉快,然而尿液形成是相當複雜的過程。簡單地說,我們身體每分鐘約有1200㏄的血液從腎動脈流到兩側腎臟,佔心臟輸出量四分之一,經由腎臟,也就是腎臟基本單位——腎元(超過百萬個微血管球)裡的腎絲球體過濾。
超過99%的水分和大多數有用的物質,譬如氨基酸、葡萄糖、電解質等被重吸收回血液中,還有一些像藥物代謝後的產物被分泌到腎小管裡,剩下不到1%的水分、多餘的溶質與廢物濃縮成尿液,經過及尿管在腎乳頭尖端注入腎盞,經過腎盂通往輸尿管排出體外。
腎臟除了擔負起人體血液淨化和排泄廢物的重責大任,還調節體內水分、血液酸鹼度、和電解質平衡工作;製造調節血壓的腎素(renin)與血管張力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的紅血球生成素(EPO)、促進腸道吸收鈣質的活性維生素D;以及其他各種荷爾蒙,由此可見腎臟的重要性,這也是腎臟一旦罷工,身體會併發許多嚴重合併症的緣故。
一天尿尿多少才健康?
正常的腎臟會隨著每個人每天水分攝取量、季節、和活動量多寡,將尿量調節在500∼1500㏄之間。腎臟科醫師認為,一天攝取2500㏄水分,排出1500㏄左右的尿液,最符合腎臟生理性。
每天尿量少於400㏄即是所謂「少尿症」。有可能是因休克、脫水、失血過多,或是肝硬化、心臟衰竭所致,在腎臟方面,腎小管壞死、腎絲球腎炎、泌尿道阻塞都會讓尿量減少。
若全天尿量超過3,000㏄,則是「多尿症」。有的是因緊張或喝太多有利尿效果飲料(水、酒、茶或是咖啡)所導致的生理性多尿。另外,體內溶質太多,譬如糖尿病的高血糖,腎衰竭時血中尿素太高也會有多尿現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