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幫某雜誌的專刊寫了一篇文章,雖然專刊名稱叫做「我的人生贏在技職」,非常陽光。但在整理資料與採訪的過程中,我感受到有志之士對國內技職教育發展的憂心。朋友的女兒目前就讀某技職學校三年級,明年她畢業後,學校也打烊了,她將成為沒有母校的校友,感覺有點淒涼,這剛好呼應了有志之士的憂慮。
跳脫教育體制的邏輯,我覺得「技職」兩字其實可以有更寬廣的思惟:除了作姦犯科之徒,大部分的人們在社會上生活,靠的都是一手「技」藝,在「職」場上爭得一席之地。若從這個角度思考,「技職」就不只是某個教育的階段,而適用於一整個人生的歷程,每個階段都應該不斷學習技能,以應付職場的需求。
我的父親早年失怙,12歲就在嘉義市火車站提著冰桶賣冰棒,之後進入一家日本料理店當學徒,從掃地、擦桌、洗碗、洗菜開始做起。有時還得負責外送,師父一聲令下,就算再不願意,也得硬著頭皮去做,因為外送的地點不是什麼尋常的地方,而是一家家藏身暗巷的賭場。
13、4歲年紀,提著裝菜的木盒,獨自走入暗巷內,說不怕是騙人的,我的父親邊走路邊唱歌壯膽,把菜送到賭場,然後快步離開,完成了師父交代的任務。歷經幾年的學徒生涯,師父才開始傳授做菜的技巧,又經過好幾年歷練,他終於熬出頭,在餐飲界人稱「阿水師」。
姊姊讀大學時,北部同學結伴來訪,為了迎賓,父親一個人三兩下打點出一桌精緻的菜餚,令我感覺非常神奇。當時我讀高中,有一次見父親在廚房裡做菜,靠過去想學幾招,不料卻被遭到喝斥,
「走開!」
我退到大約3公尺以外,想走,又不甘心,父親回頭看了一眼,欲言又止。我想他原本應該是想把我轟出廚房,但看在父子之情的份上,姑且准我留在3公尺之外的地方看他做菜。
有一天我終於了解,父親展現的是一種師徒制的精神,雖然我是他的兒子,但完全沒有歷練過洗菜、洗碗、掃地、送菜等學徒該做的事,竟敢膽挨在師父身邊偷學功夫,在他的眼裡,這簡直就是「投機取巧」、「不勞而獲」。
因為躲空襲警報,父親當年的最高學歷是國小四年級,但這並無損於他日後在餐飲界的地位,聲望如日中天的時候,他還曾被某技職學校的夜間部聘請去當講師,根據他的說法,當時學生因為沒有經過餐廳師徒制的洗禮,所學到的其實也只是一招半式。
阿水師沒有機會參與正統的「技職」教育,他卻在早年師徒制的歷練中,體現了真正的「技職」精神,從最低層的小學徒做起,一路跟著師父學到一「技」之長,並在「職」場上取得一席之地。
這是老一輩的技職故事,新一代的學子不一定有這樣的環境,即便有這樣的環境,也不一定肯這樣做。現代的學生書愈讀愈高,學費也愈繳愈多,但學費繳得多,有時卻會讓學生誤解了自己在學習階層裡的地位。
「技職」不只是一種學程,更是一種精神。不管是拜師還是自學,不管在學或者已經畢業,人總得在百業之中找出一個適合在職場上發揮的技藝,專心去學,學到成精,學到出師,學到無法被取代,才能在職場上取得難以搖撼的地位。
安身立命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 Sep 07 Sat 2013 14:22
技職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