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孔子誕辰換算為公曆應為9月28

孔子的母親十八歲時嫁給六十多歲的父親做了小妾,孔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管理倉廩和牛羊的小官,十五歲時「志於學」。「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傳道、授業、解惑」,以至於後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以當時人口、交通和通訊的狀況來看,這是非常出名的。相比於亞里士多德的教育學,孔子可謂人類最早的教育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至今仍是啟發式教育的核心。

孔子一生都在實踐著他的大學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惜生不逢時,縱有一腔報國熱血和一番治國綱領的孔子,一生仕途坎坷,統治者們對他始終若即若離、敬而遠之。在「五十而知天命」之後的那一年,孔子在魯國擔任了幾年司冠(司法部長),隨後被迫開始周遊列國,傳播他的文化思想。在「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七十三歲那年,卒於泗水之上。

孔子逝後的遭遇也差不多,尊孔的一方有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奉若神明的宋明理學,還有要將儒教定為國教的康有為等。貶孔一方有出走的墨家,冷言冷語的老莊,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打倒孔家店的五四運動,還有砸爛孔老二的文化大革命,其中最為慘烈的當然是中共執政以來的「徹底摧毀」了。短短幾十年裡,承傳了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在中共大規模、全面系統的詆毀歪曲下,很多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孔子是誰了,知道的也大多是某種罪惡的代名詞。

從孔聖人、萬世師表這些民間讚譽來看,人們定義孔子是思想家和教育家。不過在歷史上有人解讀孔子有三種不同的身份:先知、君子、帝師。特別是帝王師這個身份,更是被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們加以放大,以至於掩蓋了前面兩種身份。

與釋迦牟尼和老子不同的是,宗教領袖的先知主要傳授給人類的是修煉文化,教人如何脫離滾滾紅塵,遠離凡間去修煉,所謂出世法的修煉,而孔子傳授的則是對於沒有修煉的云云眾生,如何在人間做一個好人。老子講的是天道,孔子講的是人道,人是孔子學說的核心。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裡老子非常清楚的把孔子學說的來龍去脈概括了出來,同時也在宇宙體系中給出了孔子的位置。

為什麼說孔子是先知呢?因為孔子先於他人知道了人與人之間共同生活的根本道德準則,並第一個告知於眾。孔子意識到,天不說話(「天何言哉?」),故需要有承擔天命的先知來替天說話。對天意先知先覺的人具有覺後知、覺後覺的使命,這正是孔子一生最重要的功績,特別是當人類的道德開始敗壞後,人間失去了「道」和「德」,剩下的依次就是「仁」、「義」和「禮」了。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也正是按照這些來宣講他的學說的。在天地神靈,與「天之子」的統治者以及萬民之間,孔子傳遞著來自上天對人的道德律令,他不但要通過他的學生講給萬民聽,他還想方設法講給君王聽。有人戲說孔子是最早跑官的人,周遊各國到處推薦自己,渴望指點君王參政議政,其實那是他的使命。

孔子最關心的是自己能不能知天命(五十歲才知天命),能不能得天道(朝聞道,夕死可也),能不能被天理解和選中(知我者其天乎?)。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先知,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他是否說出了重大的真理,從而徹底改善人類的生活狀況。毫無疑問,孔子做到了這點。他告誡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些都教會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做個符合天地規則的好人。

孔子不但向世人傳授了做人的道理,他也身體力行,用身教勝言傳的方式,親身實踐了如何做好人的原則。把孔子稱為君子,這也是大家都認可的。他傳授並實踐的種種美德,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數千年來都在指導著後世想做君子的人

至於說孔子如何被後世帝王奉為至聖先師,甚至被封為百代帝師,這並不是孔子所能決定的。有人說孔子是個「自覺的君子,自願的帝師,不自覺的先知」,狄百瑞在《儒家的困境》中稱孔子是「未公開的先知」(undeclared prophet),其實那是孔子的使命。

圖:網路/ 文:大紀元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夢 的頭像
    夢夢

    夢的部落格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