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問:「妳是個嚴格的媽媽嗎?」,
我歪著頭想了又想,自己回答好像不太實際,
湊到女兒面前:「妳覺得媽媽對妳們嚴格嗎?」,
小女孩正把一叉子的馬鈴薯餅放入口中,頓了一下:「我覺得不會!」,
我有些欣慰,
而心裡想著的,卻是兩年多前在同樣的餐廳,差不多的位置上,
妳因為「沒打招呼」而讓我正色疾言的訓話,
當時妳僵硬的表情,我還記得,
決心要一次讓妳聽明白,
在幼稚園大班,如此說大不小的年紀,
卻是我心中認為,該奠定人生中所謂規矩分寸的關鍵期。
回神抬頭再看妳一眼,妳用一種小女孩特有的調皮對我眨眼微笑,
突然慶幸,當時狠著讓妳「懂得」的決心,
我沒有辜負該教會妳禮貌的責任義務,
而妳在接下來大部分的時間,確實也都做得恰如其份。
有禮貌地打招呼其實不難,
當規矩成為習慣自然而然時,
在孩子眼中,
因為是在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要求,
這樣的要求也就不構成嚴格的條件了。
一個任性的小女孩,皺眉噘嘴:「我要水!」,
其實已經用餘光注意她的不悅好幾分鐘了,
但是我故意逕自與朋友繼續聊天而不作任何回應,
終於,坐在我身旁的朋友注意到她的不尋常,忙不迭拿起水壺:「來來來,阿姨幫妳倒水!」,
大家才發現,原來是店員少給了一個水杯。
我示意朋友,先別當一個寵愛孩子的阿姨,讓我來處理,
朋友拍拍我的肩,彷彿是:「別對她太認真計較了!」,
我點點頭,
這個六歲大的孩子,總是處在受寵呵護的氛圍裡,是時候教她分寸與適可而止了。
這裡不是只要喊聲:「我要水!」,一杯水就憑空出現的魔法學校,
而是需要禮貌地詢問張羅,才能如願以償的現實世界,
口渴了需要喝水,
六歲的年齡已經可以自理倒水,
發現沒有杯子,尤其是常來很熟悉的餐廳,只需要向服務人員禮貌要求,很快就有空杯子,
如果覺得自己真的辦不到,
可以婉轉在媽媽與朋友的聊天中碰觸身體示意有事要插話(而不是直接打斷大人的談話),
請媽媽代為處理,
所有的過程都不難,只要透過適當的表達,一杯水得來其實很容易。
但是絕對不是憑空喊:「我要水!」,這樣的無理也無禮。
而且,「招呼」呢?
「阿姨,麻煩請給我一杯水!」,「媽媽~我口渴了,我需要一杯水,但是沒有杯子!」,
開口的每句話都有對象,
六歲和牙牙學語的嬰幼兒不同,簡單的主詞動詞都應該包含在基本的句子中,
與人對話不能是英文的祈使句,可以省略主詞,
在中文的語法裡,無論是面對長輩、平輩或晚輩,
正眼平聲地呼喚對方,是發語的最基本尊重。
很難忘記妳眼裡含著淚水,囁嚅答應會把這些話聽進去的畫面,
因為媽媽其實內心很在意,
我是一個「教訓要留在家裡,出外就保全對孩子尊重」的母親,
幾番掙扎與思量,
在熟識的阿姨們面前接受這樣的訓話,讓妳不至於太難堪卻也難忘,
畢竟妳一向是大人眼中溫和有禮的孩子,
這真的是媽媽當時很難的決定。
對了,還記得我們的對話中,妳說了一句:「因為我害羞嘛~」,
媽媽搖搖頭,
害羞只是推託之詞,那是給不懂事的小小孩一個"還有下一次學習機會的台階",
害羞和禮貌絕對可以共存,
媽媽並沒有要妳特別活潑好表現,
但是最起碼與人往來的應對進退都要有合時合宜的舉止態度,
做到了基本的禮貌,
不只是讓自己「落落大方」,也是讓對方感覺「受到重視」的尊重,
人與人之間,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我是個嚴格的媽媽嗎?
我想是的,
但我的孩子在遵從這樣的規矩要求時,
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這些規矩帶給她與人相處間的正向回饋,
規矩奠基在嚴格裡,卻能轉化成習慣而留長久遠在一輩子的待人處事中,
禮貌這回事是一步錯萬步錯,
不可不慎重。
所以,我願意承擔對孩子要求禮貌的嚴格,而不妥協。
這是我為人父母最基本之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