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一次眩暈之後,阿明開始為耳鳴所苦,只要周圍一有尖銳的聲音,或電視機音量稍微大聲,他的耳朵就受不了。做了許多檢查排除腦瘤及其他危險疾病之後,醫生告訴他,只有與耳鳴和平相處,別無他法。之後,他又眩暈了兩次,但已經五年沒再發作過。不過,他的左耳卻也慢慢喪失聽力,現在幾乎聽不到;而耳鳴的狀況仍持續困擾著他。他慢慢發現,當他去打高爾夫球時,在開闊的球場上,加上是做他喜歡做的事,或多或少轉移了耳鳴對他的影響。


這陣子,李小姐發現跟媽媽聊天時,需要重複好幾次自己說過的話。帶媽媽去做聽力檢查之後,結果正常,甚至在該年齡層的標準之上;經醫師詢問後,李媽媽才透露,已長達兩個月睜眼到天亮,耳內發出咻咻耳鳴。醫師認為李媽媽聽不到,可能跟耳鳴有關,也可能因為睡不好,精神恍惚,他開了些血管暢通劑,及維他命B群,沒想到,李媽媽立即不再失眠,聽力也改善了。


全家人驚喜萬分,「治聽力,變成治耳鳴,結果竟治好失眠,李小姐深覺身體的奧妙。


耳鳴患者約佔耳科門診的十分之一,僅次於聽力障礙患者。而這些患者中,有5%的人會抱怨因為嚴重的耳鳴情形,影響到日常生活。


很多人認為,耳鳴是老年人才有的問題。振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力博宏說,的確,在門診中,中老年人罹患耳鳴的比例稍高,但事實上,除了聽覺神經退化所引發的耳鳴外,耳鳴的致病原因非常複雜,是個病人與醫師都深感困擾的毛病;它有可能是感冒引起,也可能是藥物、壓力、跌倒、長期使用耳機、噪音等造成,它還可能合併其他徵狀,甚至是某些危險疾病如鼻咽癌、聽神經瘤的症狀之一。


另一方面,耳鳴常常只有患者自己能聽到,而每個耳鳴患者對聲音的描述也常有很大的差異,有水聲、有蟬叫,有的是風呼呼吹過的聲音,甚至有患者跟醫生形容為「腦鳴」,堅決否認那是耳內發出的聲音。


用意志力與環境設計慢慢忽略耳鳴


但耳鳴是否會對病人造成困擾,聽覺系統的問題反而是次要角色,主要還是來自於病人的情緒過度反應,對耳鳴有強烈的負面觀感,因而加強耳鳴造成的困擾。有統計資料顯示,在耳鳴的病人中,只有四分之一感到困擾,而且比較有困擾及不覺得困擾的兩組病人之後竟發現,病人感受到的大小聲、頻率並無差異,甚至音量大小、音調、可遮蔽性與他們遭受的困擾程度並無關聯。


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吳哲民解釋,我們的腦部對聲響都具備調節能力,如果認定耳鳴聲跟一般聲響或背景噪音一樣,是不具危險暗示的聲響,就能慢慢適應,也就不會感到困擾。但如果我們一直在意它,擔心「會不會是腦瘤的徵兆?」「為什麼只有我有耳鳴,是老天的懲罰嗎?」腦部就認定它是危險訊號,反而無法適應。


吳哲民無奈地說,常碰到病人詢問「有沒有藥可以完全治好耳鳴?」但他表示,如果病人能扭轉對耳鳴的恐懼,根本也不需要使用藥物;目前藥物的效果多在降低情緒的焦慮、幫助放鬆,或是促進血液循環、恢復神經的活性。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耳鳴。仔細回想,有時深夜要睡覺之前,當四周都變得極度安靜之時,耳朵是不是會聽到一些輕微的嗡嗡聲?


這是因為我們耳朵有自行發聲的功能,聽神經受到刺激就會放電形成極細微的耳鳴,只是通常腦部都能發揮正常的抑制作用,加上外界的噪音或聲響都大到能把它蓋住。但當耳朵生病時,聽神經異常放電,造成比一般狀況更大聲的聲音,才使病人感到困擾。


因此,醫師們都提到,治療耳鳴最重要就是得改變對耳鳴的觀感,不要把耳鳴當成多可怕的敵人,要試著正面看待它,慢慢接納它就是你的一部份。


吳哲民都會跟病人講一則小故事:他看門診時,旁邊總有一台列印機,不斷列印病人的藥單或各項檢查表單,常會有病人抱怨它吵,但他看門診已經一、二十年,從來不覺得吵。耳鳴也是一樣,它不會真的消失,而是你必須學會不要在意它,一旦習慣後,很多病人都會覺得耳鳴變小聲,而且只有在他們想聽,或是仔細聽的時候才聽得見。


當然,除了觀感上的扭轉,也有一些具體方法可以幫助病人慢慢淡化對耳鳴的察覺。


吳哲民提到,有些國家會使用耳鳴遮蔽器,先判斷患者的耳鳴頻率,再調整出頻率相近但音量較小的聲音,每天聽8小時,以訓練腦部適應噪音。不過,他表示,絕大多數病人並不需要用到遮蔽器,那是最後一個選擇,醫師大多建議,儘量不要讓自己處在太安靜的環境,例如睡覺時可以放些輕音樂,或開冷氣、電風扇等,或是使用秒針走動聲較大的鬧鐘,原理相同,也同樣有效


此外,壓力及失眠也都會加重耳鳴的不適,因此放鬆心情也是耳鳴患者的一項功課。這部份,有時可能需要家人的支持與理解,力博宏說。


治療新希望:用腦磁波治療耳鳴


雖然目前醫界對耳鳴的原因仍無法確定,但有些學者開始認為,不管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耳鳴,最終都是因為聽覺傳導路徑受傷,造成抑制聽神經放電的功能也因而受損,原本應該會被遮蔽的聲音,就不受控制地大鳴大放。


振興醫院最近便利用這套原理,研究是否能藉由重複透顱磁刺激器(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刺激腦皮質,以改善耳鳴。研究計劃的主持人力博宏醫師發現,大腦的聽覺可塑性(auditory plasticity)變化具有可逆性,透過腦磁波刺激,可將體外磁場導引至腦部皮質表層,使特定部位產生感應電流,藉此改善神經細胞的功能。力博宏進一步解釋,這個腦磁波有類似整流器的作用,將腦部內的亂流(異常放電)回歸正常,以阻斷耳鳴的產生。


的做法在德國、美國、比利時等地都已證實確有治療耳鳴的功效,只是治療成效會受年齡、耳鳴及聽力受損的嚴重度,或耳鳴存在時間的長短等因素影響,有些人接受磁刺激一次即可,有些人則需多次才能達到理想療效。


你愛聽iPOD或MP3嗎?小心潛在的耳鳴風險


你知道聽耳機時,嘈雜的音樂分貝數有多高嗎?將近90分貝。而且如果你是使用耳內式的耳機,因為是直接塞到你的耳內,分貝數還會再提升9分貝,你就曉得這個音量的確很大聲了吧。


英國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若長時間以耳機聆聽音量過大的音樂,可能導致他們比上一代提早30年失聰。


振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力博宏指出,不管年齡為何,耳鳴的病理生理學(pathophysiology)都是一樣的,都跟聽覺系統各個部份的退化有關,而iPOD或MP3造成的聽覺系統提早退化,的確可能讓聽力損失及耳鳴的發生率提高。


榮總耳鼻喉科醫師杜宗陽還提供幾個驚人的數據:85分貝、4個小時;90分貝、2個小時,就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聽力受損。而100分貝,注意了,只需15分鐘。


所以,下次聽MP3時,可以試著用外掛式耳機,並將音量調到你還可以聽到外面人叫你的音量,不要聲音大到別人都聽得到。


危險的耳鳴


醫師對待耳鳴,多半是視為一種症狀,可以由很多疾病或狀況所引起。


但如果有以下特徵,就要格外小心,它可能是一些危險疾病的警訊:


1.最近幾個月到2.3年才發生的耳鳴。


2.耳鳴持續愈來愈大聲。


3.單側的耳鳴。


這是最需要注意的徵兆,許多危險疾病如鼻咽癌、聽神經瘤等,都是以此症狀表現。



據統計,單側耳鳴的症狀是鼻咽癌6大症狀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頸部腫塊。所以,如果有單側耳朵的耳鳴、耳塞,應先至耳鼻喉科檢查中耳及鼻咽,以排除這種疾病的可能性。


另外,聽神經瘤的早期症狀也大多是單側的聽力減退及耳鳴。雖然是良性的,但是長在小腦和橋腦的交界處,變大之後可能會壓迫到腦幹的生命中樞,所以必須積極處理。通常遇到單側耳鳴的患者,醫師都會安排接受聽性腦幹誘發電位檢查,排除聽神經瘤。


還有人會發現自己一隻耳朵突然聽不到,或是耳朵突然有很大的耳鳴聲,檢查後才發現是「突發性耳聾」。台北榮總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杜宗陽解釋,目前這種疾病原因不明,但多數認為是供應內耳的小血管阻塞或內耳、聽神經的病毒感染引起,如果能在發作一週內接受治療,聽力恢復或進步的機率約有六成。




4.伴有眩暈、聽力減退等其他耳部症狀的耳鳴。


像梅尼爾氏症就多以眩暈、耳鳴、聽力減退及耳脹來表現,但也有少部份病人是以單側的耳鳴、聽障來表現的。它是不明原因的內淋巴水腫所引起的疾病,若及早治療、控制,效果也比較好。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夢 的頭像
    夢夢

    夢的部落格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