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點鐘,王老先生正斜躺在床上,他的女兒雅惠在旁邊倍伴,護士小姐進來了:「嗨!你們好,王先生你要做的手術排在明天早上,所以今天晚上12點開始就不能吃任何東西了,而且水也不可以喝。」「咦!為什麼呢?水也不准喝,這麼嚴格?」雅惠疑惑地問。開刀前禁食真的那麼重要嗎?


自己或親戚朋友有過開刀經驗的人,大概都知道醫院裡的這麼一條規矩:從開刀前一天的夜裡12點開始,到第二天開刀之前,不但什麼東西都不能吃,而且連開水也不能喝


其實不只是在開刀之前,有許多診斷病情所需的檢查,例如心導管或是血管攝影等檢查,也常會要求病人在檢查之前必須禁食一段時間。對病人來說,如果檢查或是手術是在第二天的一大早就開始進行,那只是一頓早餐不吃,可能只餓上幾個鐘頭,似乎還能忍受。萬一開刀時間是下午,要病人連餓兩餐,或者病人是還在吃奶的嬰幼兒,那可就傷腦筋了。


到底為什麼在開刀或是進行檢查之前,要有一段連開水都不能喝的禁食時間呢?這段在醫院以「禁吃喝一切」的標語牌來提醒病人的時間,有個醫療人員常用的小術語,叫作「NPO」時間。所謂NPO就是NothingPerOs的縮寫,peros就是經由口攝入。在開刀的午夜12點開始禁食的主要理由,是為了避免病人在麻醉時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所謂「吸入性肺炎」是由於人胃裡的食物被吸入氣管之後,由於其中所含的胃酸與酵素等化學物質,對肺部造成化學性傷害並造成肺炎。吸入性肺炎一旦發生,將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


在正常情況下,人在意識清醒的時候,只要氣管裡有任何外來物,都會引發激烈的咳嗽反射動作,好把外來物清出氣管外,得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但是病人在開刀前接受全身麻醉時,一旦進入全身麻醉狀態喪失意識之後,這個保護呼吸道免受侵犯的反應就消失了。



雖然麻醉科醫師在病人被麻醉喪失意識之後,緊接著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通常是幾十秒鐘),將維持呼吸道暢通與防堵外來物的「氣管內管」放入氣管裡面。但是如果病人在麻醉前吃過食物,在胃部飽脹又有大量胃酸分泌的狀況下,仍然有可能就在這意識喪失之後,麻醉科醫師又還沒有放入氣管內管之前的幾十秒鐘裡,發生嘔吐,而讓吐出來的東西進入氣管裡造成吸入性肺炎。


成人的胃要8小時來排空


相反地,如果病人確實禁食,雖然不能保證嘔吐狀況不發生,但是即使發生,大量胃中酸液進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性也幾乎消除。因此為了避免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險,病人在開刀前必須完全禁食至少8小時,之所以要禁食8小時,是由於胃部大約需要這麼久,才能將食物進行初步的消化然後把食物再排空到十二指腸以下,而不再被嘔吐出來。


雖然喝開水之後,水分在胃部停留的時間要比食物短得多,但由於喝水仍然會增加嘔吐的機會。因此醫護人員通常都會要求病人不論食物、開水或果汁、牛奶等都不能吃。


一餐不吃對大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嬰幼兒可能每4個鐘頭就要吃一次奶,要讓小baby餓上8個鐘頭,那不是哭死了?因此醫學界也不斷研究探討,對嬰幼兒來說,是不是可以有較短的禁食時間。但是為了病人的安全,目前的結論是,對於嬰幼兒在開刀麻醉之前的禁食時間,至少還是要6個小時才比較安全。



病人開刀得先接受麻醉,因此必須禁食那也就罷了,但是要進行一些診斷性的檢查,病人明明就是清醒著進行檢查,為什麼也要禁食呢?最主要的理由是,這些檢查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風險,例如血管攝影檢查中所使用的顯影劑,就會有相當多的病人可能發生嚴重程度不一的過敏狀況。


輕微的可能只是起紅疹發癢,嚴重的可能當場就突發休克昏迷必須立刻急救,而心導管檢查與治療中,也可能由於心臟狀況的變化而發生突發狀況。



因此為了預防這些「萬一」狀況的發生,以及如果沒有禁食造成嘔吐甚至吸入性肺炎的嚴重後果,在檢查之前餓上一餐,是個相對來說很划得來的犧牲。



在臨床上為了避免食物對於某些檢查或是抽血檢驗血脂肪或血糖造成干擾,常常也須要病人配合禁食,但那就與這些由於嘔吐與吸入性肺炎的風險考量必須禁食的情況大不相同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醫學院麻醉科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