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萬戶家庭 連5年沒有儲蓄】

在台灣,有工作不再是脫貧的保證。
台灣每月月薪在2萬元以下的勞工數,長期維持在100萬人左右,月薪3萬元以下的,佔就業人口比例高達42.8%,有350萬人

收入減少、支出增加所造成的財務惡化,更讓國內所得最低20%的家庭,也就是160萬戶人家、約523萬人必須借錢或吃老本過活

這些家庭已經連續5年沒有儲蓄,他們必須從過往的儲蓄中,拿出某一家庭成員2個月的薪水,或是舉債,來支應生活所需。
過去5年,平均每戶家庭是「負儲蓄」高達8萬7千多元。

【低薪元兇1:高附加價值工作機會不足】
當前政府力推餐飲、觀光等服務業,創造就業機會。希望透過內需產業,提高受薪階級的薪資水準。

但根據主計處最新的薪資統計,代表內需市場的批發與零售業員工平均薪資,僅有3萬8千多。

住宿及餐飲業更僅有2萬7千多,遠低於工業及服務業的平均薪資4萬1千多、製造業員工的4萬多元。

因此,除了提振內需產業,還需要有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機會,才可能讓這些低收入戶家庭,擺脫危機。

尤其,金融危機與經濟下滑時,最難抵禦不景氣的,就是受薪階級。因為收入減少,已成為受薪階級最大的危機。

【低薪元兇2:政策思維,走縮減成本老路】
基本工資緩漲,102年起法定月薪僅增加267元,被勞工團體戲稱為「茶葉蛋」行情,對弱勢勞工的生計根本助益不大。

但反過來說,上調267元便會壓得資方「連一粒米都無法下鍋」?
台灣企業的競爭力,應該沒這麼不堪一擊。但若仍拒絕擺脫以削減成本,為唯一競爭力的思惟,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將更大。

最明顯的例子是北歐,高薪與高成長相輔相成,而非互相拖累。
再看韓國,從2002年到2012年,薪資漲幅將近5成,台灣只有1成;10年下來,韓國的經濟表現還是凌駕台灣。

薪資不是競爭力的殺手,除非經濟體走的是勞力密集模式。薪資緩漲,暴露台灣的政策思惟,還停留在削減成本的老路,將讓企業與產業升級無緣。


 


王明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