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國語日報家庭版    980910


文 / 李偉文


        最近日本有一本暢銷書,書名是<一億人總憂鬱>,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當世界變成平的,除了每個人的工作壓力大之外,父母們也深深感嘆:我們的孩子未來必須和全世界的孩子競爭,究竟要讓孩子學些什麼,才會有競爭力?


        父母費盡心思為孩子安排一切;但是世界的變化實在太快了,沒有人知道末來什麼行業最安穩,而且家長的安排若不符合孩子的興趣,即使有好工作也不快樂。


        父母往往以自己過往的經驗來設想未來,拿自己十年二十年前的教育與學習經驗來教現在的孩子,然後期待他們面對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這麼長的時間差距,在變化迅速的現代,形成了家長越用力,反而離目標越遙遠的處境。英國近代史大師霍布斯邦曾經說:"人類若想有一個看得清楚的未來,不會靠延續過去或現在來達成。"


        愛因斯坦在幾十年前也這麼提醒:"人類需要全新的思考方式,才能存活下去。"因此,家長必須謙虛的與孩子一起重新思考怎麼學習,並且培養終身主動的學習態度。


        十多年前,在雙胞胎女兒出生的那一年,我與一群朋友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在為台灣環境奔走之餘,也深深體會到,保護環境最有效益的方法,就是改變父母的教養方式。因此,除了從周遭的夥伙身上學習之外,我也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細心的觀察、思索。


        我覺得父母可以在三種學習領域協助孩子。第一是"生命教育的學習",包括價值觀、生活態度及健全人格的養成。學習最重要與最基礎的核心,其實就是尋找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適當關係。


        第二種領域就是"具體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生涯的規畫"。在我們過去成長的年代裡,大家認知的學習大概就是知識的記憶,但是未來世界已從資訊時代轉變成以創意、整合及同理心為主軸的"理念時代",知識不再具有主導的力量。因此,如何透過各種方法與工具,累積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包括主動學習、自我管理、忍受挫折、批判思考、人際溝通等能力,或者對未來工作的選擇與準備,家長都可以陪伴孩子共同學習。


        第三種領域是"學校考試項目的準備"。雖然我們都知道學業成績,甚至學歷,對於孩子的成長與幸福並不重要,但是也要務實的了解,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是在生活環境中形塑出來的,老師、同學的眼光,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我們不能去對抗整個社會與環境的價值觀。因此,如舍協助孩子應付考試,也是不可輕忽的教養過程。


        理想上,我們期望孩子同時具有以上三種領域的能力,但我發現,對許多孩子而言,這三個領域似乎彼此獨立,沒有閞聯性。在以後每個星期的專欄俚,我會就這三個領域分享心得,與大家一起討論。雖然教育是一種藝術,因為孩子就像小鳥,握得太鬆就容易飛走;握得太緊就容易窒息。


        在真實的生活情境裡,學習的過程並不是可以完全控制的科學流程,它是一種經過設計的"放任"。換句話說,可以事先設計與安排適當的情境或環境,引導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的發展。


        教育是一種、用心但不要太用力"的藝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