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寶寶網
近來,一個家庭教育的話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讓孩子快樂還是讓孩子成功?成功派的觀點是:人生就是要追求成功,沒有成功談不上快樂,為了成功,即使讓孩子們先「痛苦」若干年也在所不惜。「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功派乃「望子成龍」者。


快樂派的觀點是:人生就理當活得快樂,沒有快樂的成功毫無意義,只要快樂,孩子沒出息也無所謂。「我平庸,我快樂!」快樂派似乎是「望子成蟲」者。


雙方觀點儘管針鋒相對,思維方式卻是相同的:他們都把成功與快樂截然對立起來。其實快樂與成功的關係遠沒有這樣簡單。二者既是矛盾的雙方,又是相容的雙方,還是並列的雙方。


有的孩子潛力本來很大,但渾渾噩噩過日子,這時候適當強化他的成功意識,或許能使他活得更充實,也更快樂。


有的孩子每天無憂無慮,學習也盡了力,但能力如此,這時父母若拚命逼他「成功」,則有可能使他既失去快樂,又失去他本來可能獲得的那種成功,終成一個心灰意懶的失敗者。


有的孩子能力有限,但心高氣盛,拚命想爭高分,精神表面亢奮,實際疲憊而焦慮,這種孩子萬不可再強化成功意識,否則很危險。


父母無權包辦孩子的未來生活方式。作為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父母,應該學會科技含量更高的教育方式——尊重,交流,引導,指導。這很難,需要動腦筋,需要學習,但是如果不走這條路,成功派和快樂派父母將發現,成功和快樂都在離他們而去,迎面而來的則多半是失望、焦慮和苦惱。頭腦古板的父母,教育現代的孩子,結果大抵如此。


 


 


怎樣讓孩子經常地快樂 (轉貼)


大洋網
曉曉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小男孩,父母視他為掌上明珠,要什麼給什麼,想去哪兒玩就帶他去哪兒,但是曉曉仍然不滿意,經常沖父母發脾氣。萌萌從小就聰明過人,她的爸爸媽媽決心要培養她早日成才,請老師教她彈鋼琴,上幼兒英語班,可萌萌卻很苦惱,她多希望能像其他的小朋友那樣盡情地玩耍。西南交通大學心理咨詢專家汪小蓉說,在我們周圍,有不少人像曉曉和萌萌的父母那樣,十分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智力培養,但對孩子的情緒狀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汪小蓉說,兒童如果長期處於某種消極的情緒狀態,如緊張、焦慮、悲傷,體內的正常生理活動就會被打亂,生長發育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此外,孩子是否快樂也影響到他()的人際交往方式,快樂的兒童總是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比較容易忍讓;而憂鬱、憤怒的兒童則經常獨自呆著或攻擊別人。所以,保持愉快的情緒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之一。


怎樣才能讓孩子經常快樂呢?汪小蓉建議說,首先,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對快樂的體驗。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詢問孩子的感覺,高興不高興,為什麼。比如出去遊玩的時候可以問孩子:「你喜歡出來玩嗎?高興嗎?」還可以問:「你跟媽媽在一起高興嗎?」父母也要經常把自己的體驗告訴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興。」


其次,快樂需要有所限制。中年以上的朋友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以前的小孩子沒有多少物質享受,但是過得很快樂,現在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原因就在於,盼望了很久才得到的東西總會令人欣喜異常,而輕易得到的東西就不覺得珍貴。當我們竭力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時,應意識到這實際上剝奪了孩子享受快樂的權利。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完一件事後的快樂與滿足是父母包辦完成所不能給予的。


第三,任何快樂都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有的父母只要孩子高興,自己做什麼都可以,有的孩子以捶打父母或毀壞東西為樂。這樣做的結果,導致孩子長大後不懂得尊重他人。孩子如果出現這種行為,應該堅決制止,不能妥協,同時告訴他(),父母對此很生氣,大家都不會喜歡他()


第四,要尊重孩子的意願。有些事情大人覺得沒意思,孩子卻很喜歡,大人認為孩子會喜歡的東西,小孩得到了卻並不高興。有的父母給孩子買很貴的玩具,孩子卻寧願玩水、玩泥巴、捉迷藏、過家家。所以,我們不要總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孩子,要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


汪小蓉說,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每一位父母的責任,也是每一位父母可以做到的。


 


 


 


5個方法,教出快樂寶貝


嬰兒與母親雜誌 ( 轉貼 )


 你的孩子是什麼顏色?我們問的不是他穿的衣服,而是他的內心色彩,現代的孩子憂鬱指數越來越高,讓人擔憂!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的未來是藍色的(blue),那麼從小開始,請給他一個彩色、快樂的童年。對於教育議題相當關心的國立陽明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洪蘭表示,幼兒時期,孩子性格、生活習慣、行為舉止的奠定非常重要,一個快樂、開朗的孩子,未來就會朝著好的方向慢慢長大,如同走在一條鋪直線的鐵軌上;相對的,一個從小就學習各種負面經驗的孩子,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模式及環境,長大之後就可能會有憂鬱、暴力、不負責任等等行為出現,走向扭曲的人生道路。


洪蘭教授也提出了許多從小教育子女的技巧,希望父母親們能從中找到育兒的方向。想要讓孩子遠離憂鬱,擁有快樂的童年,那麼請跟著我們一起審視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對了?


方法1:不要讓電視教壞小孩
很多父母把電視當成保母,只要孩子看電視可以不吵鬧,就放任他去觀看各種電視節目,因此,孩子很小就有機會接觸暴力、色情、惡作劇、自殺等訊息,猶如一塊吸水海綿的孩子,就會吸收超乎大人想像的錯誤經驗。為孩子挑選合適的節目,陪伴他看電視,如果看到壞的行為時,就應該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等孩子更大能夠識字之後,可考慮教孩子只看報紙,不要看電視。


方法2:從小教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有些事情大一點再教不遲,於是孩子東西亂放、沒大沒小、不知保持清潔習慣等等;或是父母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好,孩子只會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凡事依賴父母。 生活習慣必須從小開始教育,當父母看見不對的事情就要立即指正,孩子就會馬上學到對的經驗,例如物歸原位、說話禮儀、保持衛生習慣等。 洪蘭 教授強調,白天如果孩子交由保母或傭人照顧,到了晚上一定要將孩子帶在身邊,不可以24小時都把孩子交給別人,因為保母或傭人是負責照顧孩子,而不是教育你的孩子。


方法3:欣賞孩子的長處,不要挑缺點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長處,有的擅長畫畫、有的擅長人際關係,父母不要人云亦云,看見別的孩子什麼比較好,就逼著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此外,不要老是挑剔孩子的毛病,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覺得父母處處找麻煩。當孩子做對的事情時,父母應該給予當下的肯定,平時不需要虛情假意的過度讚美。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應該讓孩子朝著興趣及長項去發展,未來才能成為有自信心且快樂的人。


方法4:三歲不是定終身,教育是一輩子
當父母聽到育兒專家說「三歲定終身」,於是便買來各式昂貴玩具、書籍,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甚至有的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規劃學美語、參加智能啟發課程等等;或是看見別人家孩子說話比較早,就嚇得拚命教孩子說話,深怕孩子趕不上別人。 洪蘭 教授強調,教育是一輩子的,如果父母以為「三歲就定終身」,難道認為過了三歲就不需要再教育孩子嗎?其實所謂「三歲定終身」,是希望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三歲前的嬰幼兒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與關懷。


方法5:完美主義讓孩子更憂鬱
有的父母會說,我的孩子真的很聰明,他只是不用心,我應該督促他做得更好;或是認為家庭經濟許可,就應該讓他學音樂、學舞蹈,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未來過得更好。為了追求完美,父母與孩子不停地承受學習的壓力。此外,有些時候也可能孩子本身是完美主義的性格,從小就嚴格自我要求,競爭心強,無法接受失敗。請父母改掉完美主義的迷思,如果孩子不快樂,必須朝著父母的目標前進,而不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再多的優秀換來都是痛苦的生活。


「一對父母細心栽培孩子成了優秀的人才,可是最後這個完美主義的孩子卻選擇了自殺,孕育多年的生命從此消失,失去孩子的父母,除了傷痛,什麼都沒有了!」這是 洪蘭 教授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她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培育孩子的同時,經常停下腳步想一想,這樣孩子是快樂的嗎?我要求的會不會太多?我自己做得到嗎?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怎麼收獲就要怎麼栽。從嬰幼兒階段就與孩子保持親密的接觸及良好的溝通習慣,這就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情緒營養素,擁有父母關愛的孩子,人格發育才會健全,未來才可以拿出樂觀、自信的態度,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層層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