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1 01:12
中國時報
【朱宗慶
如何透過「藝文體驗」,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激發創意思考等,是目前國內外藝術教育的重點之一。各級學校與藝術家、藝術團隊或藝術場館合作,連結政府與民間的相關資源,推行創新藝術教育,讓學校師生能有更多藝文體驗機會,也讓社會的文化藝術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像這樣的例子在國外不勝枚舉,台灣也有很多類似的成功案例,值得進一步推廣或做更多元化的嘗試,以落實全民美學與人文教育。
以表演藝術為例,雪梨歌劇院與麥覺理港(Port Macquarie)的玻璃屋(Glasshouse)合作辦理Open House計畫,連結十二年基礎教育(K-12)提供創新藝術體驗課程,讓澳洲新南威爾斯州中北岸地區學校師生,都能享受到原本只提供給雪梨觀眾的國際性展覽、藝術家與表演;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的Limelight計畫,鼓勵新加坡校園合唱團、管弦樂團參與演出,並提供他們公開演出平台,讓優秀的學校合唱團、管弦樂能有機會站上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演出。
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成立「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El Sistema)」,作為推廣音樂教育的全國性計畫。該系統為呈傘狀架構的連結網絡,涵蓋一百五十多個青年管弦樂團和七十個兒童管弦樂團,包含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兒童交響樂團、社區型的青少年管弦樂團,及El Sistema計畫養成的合唱團和室內樂團,由西蒙.玻利瓦爾音樂基金會(Simon Bolivar Music Foundation)管理。國內許多表演藝術團隊或場館,如國家兩廳院、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及民間相關表演團隊等,也都有與學校合作辦理表演藝術體驗推廣計畫。
文化、藝術其實和生活是分不開的。藝術課程的內容規畫,除現有的學分式課堂外,還可思考如何從課外活動、生活體驗、家庭教育等方面著手,讓學生在生活中透過「體驗」來學習,很自然地從體驗、感受、喜愛到追求,藝術與人文才有機會內化成為他們人生的一部分。未來走入社會後,不管從事什麼行業,也會很自然地將人文涵養與美學素養融入其中。從此可見「體驗」課程對於藝術與人文學習的重要性。
因此,在規畫藝術與人文課程時,亦須將課程內容的多元化列入考量。善用現有資源,邀請藝術創作者駐校、與學生互動,或是安排藝文團體進行校園巡迴演出。這些方案的實施,不僅能增加學校師生實際接觸、體驗藝術的機會,同時也能補強課堂資源不足的問題。
政府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是一個轉變的契機,在規畫藝術與人文課程時,應該思考如何將藝術與人文融入教學。藝術教育講求多元、強調體驗和實作,此一特性正可以和其他教學方式連結互補,觸發、引發創意及創造力。有了藝術教育相關的實務體驗加入後,透過多元教學方法,不同學科的教師都將會有靈活運用藝術、美感等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可能性。如此,方可望以創造性的教學,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優秀人才。
下一波經濟發展趨勢,是以文化帶動產業發展,而源頭端文化的深耕,則為文創產業的發展根基,更是各行各業創新能量的來源。文化不一定能產業化,但卻能為產業加值。雖然,源頭端的支持,較難在短時間內看到實質效益,但若仍僅在意末端產值的問題,持續忽略藝術教育、文化藝術扶植相關工作,那麼文化軟實力,激發創新能力、擺脫代工命運、提升國際競爭力,恐怕永遠只是紙上談兵。(作者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