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1

  • Web only


  • 作者: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關於本專欄】多重身份、多元題材,從樂活、環保、親子教養到公益、旅遊,抱持著別煩惱過去、擔心未來的生活哲學,人氣部落客李偉文的網路專欄與您快樂分享,聰明過日子。


(本文刊登於康健雜誌網路專欄 2011年01月)


這些年來,包括台灣,全世界各國都不斷在檢討與調整各自的教育內容與制度,但是似乎都找不到確切的答案,我想,原因大概是我們已身處於大實驗的時代,複雜,高速、跨國界的空前巨變,沒有法規可循,也沒有前例可引導,這種環境的快速變遷,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已超過個人可以理解和承受,相信這也是造成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焦慮的主要來源。


在這種斷裂的時代,或許正如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邦所說的:「人類若想要有一個看得清楚的未來,決不會是靠過去或現在的延續達成。


但是每個人都讀過書,都受過教育,因此我們往往不自覺地會將自己的經驗套用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家長當學生時已是二十年前了,用當年的觀念與教材教現在的孩子,卻期待他們面對二十年後的挑戰,如此大的時間落差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曾說:「發明新觀念並不困難,難就難在舊觀念裏跳脫出來。」這是對我們很大的提醒。


美國的教育部長曾經指出:「2010年需求最大的十種工作,在2004 年時根本不存在。」的確,孩子長大後,亦即十年二十年之後的世界,還有那些產業存在,還有那些工作,使用的科技與工具技術,現在根本就還沒有發明出來,我們顯然無法教導孩子現在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過去以至於今天所學的知識,並不足以應付未來,那麼,什麼是孩子面對未來競爭所需具備的能力呢?


我認為二十年或三十年後的世界,可能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與面貌。


觀點一,未來如同此時此刻的現在一樣,世界是平的,全球化的競爭加劇。


觀點二,二十年或三十年後,在氣候變遷與後石油時代影響下,世界經濟走回區域或部落經濟,在地產業以及綠領工作興起。


面對現階段的全球化競爭,我們學校的課程早已沒用,因為這些課程是針對十九、二十世紀的工廠需求所設計的,培養的是一致化的人才,因此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讓每個畢業生具有規格化的知識,可以適合生產線使用。


但是現在社會的需求強調人才的多元差異,因此重點應該從教書轉換到教人,老師的角色應該不只是給予正確答案,而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他們發揮思考能力與創造力,從實務經驗中探索世界,包括做志工,參與社團活動,實習,甚至做交換學生,國際交流等等,以及更多的社會關懷與公共參與,從中獲得足以面對挫折的信心與勇氣。


這種從實際經驗中獲得調整自己,迅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可能是面對全球化競爭真正的能力


經建會曾經根據時代變遷提出五大就業能力:跨領域能力,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國際溝通能力,吸收新知與技術能力,人文關懷素養


投資大師羅傑斯在給他女兒的信中也建議,除了必須辨認出時代的改變,並且擁抱改變之外,也要研讀哲學,學會思考。同時也有趨勢大師提醒,我們這個重視知識、分析、邏輯的資訊時代也已退位,重視創意、整合、設計與同理心的理念時代登場,換句話說,所有的產業,終將成為藝術創意產業,因為任何產品要跟別人比功能,比價錢,早就不是優勢,反而是要會說故事,能感動別人的產品才得以勝出。


以上是觀點一,另外一種想像是二十年,或三十年後的世界,因為石油即將消耗殆盡,面對後石油時代,高漲的運輸成本勢必會大幅度地逆轉過去二、三十年來的全球化運輸體系所支持的貿易自由化,產業將回歸到區域化,也就是我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尤其是糧食等高重量低價格的日常用品,勢必回到在地能夠自己自足,因此,未來絕大部份的工作,包括食衣住行育樂,一定會轉變成綠領工作


在這個多變的時代中,很多事情都沒有答案,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也沒有人知道。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孩子必須具有的能力,不只是知識和技巧,主要反而是價值觀與態度。


我們無法陪伴與教導孩子一輩子,因此孩子自律的習慣就很重要,如果能讓孩子擁有學習的主控權,才能夠產生自發性的學習,那麼未來世界怎麼變,我們也無須焦慮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