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2013-07

  • 天下雜誌 親子教育出版

  • 作者:福斯特.克林;吉姆.費

 


教養好奇怪?父母放棄愈多,就得到愈多。試圖掌控一切的父母,最後一定會失去他們一開始所想要掌控的,而且激起小孩爭回掌控權的抗爭。



◎摘自《培養小孩的責任感》 福斯特.克林;吉姆.費 著 親子天下出版


「叫路克吃飯就像在叫木頭一樣,」瑪娜說:「動都不動一下。他把時間都花在電腦上,有天晚上叫他吃飯,你猜怎樣?他看都沒看我一眼,於是我放大音量再說一次,還是什麼事都沒發生。當孩子不照我說的去做,我實在很沮喪!我要如何當個好媽媽呢?」


很多人的教養觀念和瑪娜一樣,認為孩子要像機器人般做事,否則就自覺不是個好父母,而常感到挫折。


父母都想要掌控孩子,希望要求小孩做什麼他們都能照著做,然而孩子常常在父母察覺到之前,就對這種掌控陷入情緒性的反抗


如果瑪娜使用思考性語言,事情就會簡單得多,她只要在兒子的耳邊低聲說:「再二十分鐘就要開飯了,我們希望你一起來吃,因為我們喜歡和你一起吃飯。希望你可以來,如果你做不到,就等早餐再來和我們一起享用。」但瑪娜沒有這麼做,很多父母都不會這麼做,因為這麼做感覺掌控權不在父母手上。


教養愈來愈奇怪


控制是件奇怪的事,父母放棄愈多,就得到愈多。試圖掌控一切的父母,最後一定會失去他們一開始所想要掌控的,而且激起小孩爭回掌控權的抗爭。


在掌控權的戰爭中,父母實際所需掌握的權力要比必須掌握的少,而且一定要讓孩子參與。父母必須將自己不需要的掌控權還給孩子,以維持自己的掌控權,當父母這麼做,其實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掌控孩子。



親子間掌控權的戰爭很早就展開了,從嬰兒期開始,孩子就活在一齣獲取責任感與自己生活掌控權的劇本中。


甚至給小小孩一些自由及生活的掌控權,都是將責任感和成熟度灌輸給他們的好機會。獨立有助於孩子學習真實世界裡的一切,他們的智慧會隨著所做的選擇而成長。


但凡事都有不好的一面。父母有可能給孩子太多掌控權,而擁有太多掌控權的孩子並不討人喜歡,甚至他們也不喜歡自己,因為他們是必須受掌控的頑皮鬼;他們的行為顯示,如果受到掌控他們會快樂些。然而掌控權就是權力,他們只會以噘嘴來要求更多的掌控權。


當父母一拉住韁繩,孩子就會充滿憤怒的反抗。擁有太多權力的孩子會迫使父母拉緊他們周遭的界限,但這卻讓孩子生氣。其實大人也一樣,當生活某些層面的掌控權被縮減時也會感到憤怒,因為原本感到適意的東西被剝奪了。


掌控的正確劑量


到底要給孩子多少掌控權呢?心理學家西維亞.萊姆( Sylvia B. Rimm)博士說,所有年紀的人都會將自己現有與過去曾擁有的掌控權做比較,而不是和自己應該擁有的掌控權做比較。當掌控權與時俱增,人們就會滿意;當掌控權被削減時,人們就會憤怒。因此,一次釋放一點權力的父母所教養出來的孩子,會對自己所擁有的掌控權感到滿意,因為他的掌控權總是愈來愈多


萊姆的分析稱之為「V」字型的愛。「 V」字型的兩端代表堅固的界限,在界限之內,孩子可以自己做選擇並承擔其後果。「V」字的底部代表出生,頂點代表孩子離家去過成人生活。


當孩子還小時,愛與邏輯的父母會在某些方面釋放權力。例如為小淘氣洗澡時,愛與邏輯的爸爸會說:「你要現在離開浴缸,還是多待一會兒?」爸爸不需握有孩子離開浴缸的掌控權。或者在餐桌上,媽媽會說:「你的牛奶夠嗎?還是要再多一些?」媽媽大可將決定喝多少牛奶的掌控權給小孩。


於是孩子可以選擇巧克力或牛奶;十歲的孩子可以決定怎麼花他的零用錢;而十七歲的孩子幾乎可以決定生活中的每件事,孩子的掌控權不斷的擴大。


很遺憾,許多父母會將「V」字反轉過來,從一開始對待小孩就像對待大人一樣,一出生就享有成年人的特權。這些孩子很快就變成暴君,父母無法控制他們;反而是他們,用耍脾氣及噘嘴來挾持與控制父母。更慘的是,一開始就擁有太多權力的孩子長大後會過得很不快樂。孩子在幼年時品性不端,會迫使父母對他們採取限制,而在權利與特權被強制剝奪後,孩子會感到憤怒並起而反抗。這些不快樂的年輕人永遠嚷著:「生命不公平!你老是把我當成小孩。」


利用「選擇」來進行制勝的戰爭


孩子的生活仍有些面向是超出父母所能掌控的,若父母試圖在這些面向展現意志,那註定要失敗。舉例來說,任何懇求、勸誘、賄賂、威脅、古怪地擠眉弄眼,甚至以倒立來誘騙孩子跟親友說話的父母,最後都會知道,除非孩子自己想說話,否則他就是不肯開口。同樣的情節也發生在吃東西上,父母強行把孩子不想吃的東西灌進他口中,最後孩子還是會吐出來。腸胃道的另一頭也是如此,當父母要求孩子坐在馬桶上上廁所時,孩子臉上總是帶著不祥的興奮表情,在房間角落跑來跑去



這都是父母無法用命令就可以獲勝的戰爭,而這些對抗都和孩子學習、思考、吃東西、就寢時間或洗澡有關在這些事情上,孩子總是頑強抵抗獲得勝利,當父母捲入這些戰爭時註定會輸,獲勝的唯一的方法就以身作則。例如父母要示範我們有多喜歡桌上的食物,必須以指涉自己的說話方式,提到我們將盤子裡的蔬菜吃完感覺有多好。


樹立掌控權的祕訣在於:父母要全神貫注於知道自己會贏的戰爭上。這表示必須謹慎地選擇議題,選擇對孩子有掌控權的面向,然後在這些面向上提供選擇。


當克莉絲蒂坐在餐桌上,父母可能無法叫她吃東西,但可以控制要不要讓她坐在餐桌上。父母可能無法控制布魯斯何時做家事,但可以確保讓他在吃下一餐前做完。父母可能無法控制珊娜的嘴巴不說無禮的話,但可以確保父母在場時,她不會說這些話。


父母不能要求孩子盲目服從自己的每個心願,因為在面對命令時,孩子會堅持己見及他們自己的價值,而這是一場父母必輸無疑的戰爭。


選擇會改變一切


想在親子戰爭中制勝,唯有透過選擇而非命令。選擇會改變爭奪掌控權的情勢,它可以讓父母放棄不必要的掌控權而獲得所需的。透過選擇,孩子毋需面對必須起而反抗的命令,而父母也建立了所需要的掌控權。


一對父母說:「只要給三歲凱麗一個選擇,所有事情都會變得不一樣,而且每次都奏效。當我將爭吵性語言改變成思考性語言,使凱麗有機會選擇時,她的性格會徹底改變。我們仍然設定了界限,因此得到想要的結果,並避免了爭吵。」



為什麼選擇能夠奏效


選擇能夠奏效的原因,是因為選擇建立了一種強迫孩子思考的情境。孩子要衡量選擇的內容,要採取的行動,他們必須要抉擇。


其次,選擇為孩子提供犯錯和從後果學習的機會。孩子每做錯一次選擇,隨之而來的就是懲罰,這些懲罰並非來自於父母,而是來自於他們周遭的世界,於是孩子不會對父母生氣,而是對自己生氣。


另一個原因是,可以幫助父母避免陷入與孩子的掌控權大戰。最後,選擇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相信他們的思考能力,從而建立孩子的自信及親子的關係。


做出選擇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可以讓年輕人為他們的成年世界做準備,為終身都必須做抉擇做準備。不過,稱職的父母應該在確定孩子必然會承擔後果的狀況下,才提供選擇。


個案研究


如果孩子下定決心每件事都要和父母唱反調,父母該怎麼辦呢?以下的故事讓你更容易了解,如何和孩子進行一場必勝的戰爭。


六歲的馬帝是刺激父母陷入必敗的掌控權大戰專家。想像他和爸媽坐在速食店裡,他們正把飲料喝光,收拾東西準備離開,趕在商場打烊前去買東西。


然而馬帝正在用可樂的吸管吹泡泡,把薯條當成飛機玩,他的牙齒一點一點地咬著漢堡的麵包。媽媽的臉像要炸開,咬牙切齒的說:「快點吃!我們還得去買東西。」


馬帝玩弄薯條與漢堡,除了吃東西,他對每件事都興致勃勃。現在連爸爸也抓狂了:「你就不能管一下孩子嗎?」他問太太:「等我們到大賣場時人家早關門了。」



媽媽拿起漢堡試著誘惑馬帝,但馬帝抿著嘴、夾著下巴,看起來就像熊的嘴巴一樣。


接著媽媽改採威嚇的態度:「你快點吃完,否則我們會把你丟在這裡自己去買東西。」


馬帝拿起他的漢堡,離他的臉兩英尺遠,好像服從父母的命令。但幾乎在察覺不到的狀況下,爸爸看到他的嘴角泛起一個唐突、自滿的微笑,馬帝大概在想:「看看我,我只有六歲大,甚至不用開口,就可以控制兩個大人二十分鐘之久,多麼棒的權力體驗啊!我控制了他們的語調、臉色,以及他們是否會在眾人前出糗。」


誰控制誰?


馬帝的父母在要求他吃東西這件事上搞砸了。馬帝完全掌控什麼東西可以進入他的食物輸送帶,假如父母給他選擇而不是命令,假如父母只抓住必須抓住的掌控權,那父母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掌控馬帝。不過,要怎麼做呢?


挨餓或吃飽二選一


愛與邏輯的父母會面帶笑容說:「馬帝,我的車五分鐘之內會開走,你要跟我走有兩條路可以選:挨餓或吃飽。」


這給父母所需的權力,但卻不用控制漢堡是不是會吃進孩子的肚子裡,事實上也無法控制,不過做父母的卻可以控制何時把車開走。


在提供選擇給馬帝之後,衝突轉移到馬帝的腦中。馬帝會忙得沒時間爭論,而爸媽會有五分鐘的安靜時光,因為馬帝忙著衡量他的選擇:「挨餓 ……吃飽……挨餓 ……吃飽 ……」父母用釋出掌控權的方式來獲得掌控。



不過許多父母會在孩子思考時開始嘮叨、責罵:「別忘了,我的車三分鐘之內就要開了,如果你不吃東西就會餓肚子,你半夜會醒過來,但沒有東西可以吃,那將會是悲慘的夜晚。」這類的提醒都很輕蔑,把小孩當成傻瓜,馬帝夠聰明,他會記住他曾有過的選擇。


聽你的或聽我的


當五分鐘一到,爸爸強迫馬帝做選擇。他可以使用爭吵性的語言,像:「你給我進到車子裡去。」但最好是用思考性的語言,如:「我的車要開了。」


馬帝可能會說:「但我還沒吃完。」爸爸會再度給馬帝選擇:「沒問題,你可以聽你自己的,或聽我的,任選一種。」然後給馬帝十秒鐘做決定。馬帝必須了解,車子開不開不是以他有沒有吃完來決定,車子就是要開了。


假設馬帝決定不回答爸爸,那爸爸就會抓起馬帝往大門走(在選擇中有件重要的事要注意:選擇通常要有三種。在這個例子中,馬帝要不就這麼做,要不就那麼做,而第三個選擇則是父母做決定。馬帝不能做決定,所以他的爸爸會替他決定)。


很多父母會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感到頭痛,畢竟馬帝不可能輕聲的說:「很棒的教養方式,爸爸。」他會踢腿、像妖怪一樣尖叫,把這野蠻小孩拖出門時,漢堡店裡的每個人都會盯著他。


就讓他們看吧!第一,餐廳裡的人心裡不會說:「真是糟糕的爸媽。」而會想:「感謝老天,那不是我的小孩,我終於可以安靜吃東西了。」第二,六歲孩子的爸媽並不是進到漢堡店交朋友的,誰管他們想什麼?第三,教小孩要有責任感並非全然不費功夫的事,父母必須堅持,即便面對阻力與反抗也不為所動。



父母請閉嘴


了確保馬帝從這次事件學到教訓,爸媽務必記住:閉嘴,把話留到快樂的時候再講,只有在雙方都高興的情況下,才適合對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的父母要是嘴巴還動個不停,只會削減後果的價值,就讓事情的後果去做教誨的工作。


將馬帝帶離餐廳後,爸爸會非常溫和地將馬帝放進車裡,把車開走,全程都對這次事件沉默不語。在夜晚結束前,馬帝會說出非常有理性,而且聰明的話:「我餓了。」


當他說這句話時,爸爸如果按捺住怒氣說:「你當然會餓,我有告訴你但你都不聽,這讓你知道在餐廳時應該把漢堡吃完。」這種反應只會讓孩子更敵對、更反抗。


爸爸應該以同情的口吻來面對這種後果:「一定的,我沒吃晚餐也會這樣,我打賭你一定恨不得趕快吃早餐。別擔心!我們會準備美味的早餐。」毫無疑問地,馬帝從這種反應中所學到的教訓,遠比從憤怒及威脅中所學到的還要多。悲傷、後果以及他肩上的權力,都是強而有力的學習動力。


謹慎選擇你的抉擇


許多父母在提供選擇給孩子時犯錯,他們經常提供孩子兩種選擇:一種是成人可以承擔的,另一種則是無法承擔的。舉例來說,假設馬帝的父親在漢堡店時說:「你要不就把它吃完,要不就留在這兒。」馬帝可能會選擇留到餐廳關門為止,孩子總是有辦法掐到衝突場面的咽喉。


提供選擇的藝術可以歸納成兩項基本要素:


一、口頭上的選擇不要超出兩種,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還有第三種選擇:如果他不決定,那麼我們就會替他決定。


二、無論孩子做什麼選擇,一定都要是父母可以承擔的選擇。


提供選擇時的注意事項


跟孩子說「選擇我的方式或別的方式」,很容易將選擇變成威脅。當父母跟孩子說:「你要不就去整理房間,要不就是晚上不能看電視。」跟老板對我們說:「你是要今天完成報告,還是被炒魷魚?」沒什麼兩樣。我們必須提供真正的選擇,而不是威脅。


• 你要整理房間?還是要去整理草坪,好讓我有時間整理你的房間?


• 你要今天早上整理房間還是下午整理?


• 你要自己收拾玩具還是花錢請我幫你收拾?


• 你要把這星期的零用錢拿來買好玩的東西,還是拿來請人幫你做家事?


• 你們要自己解決問題,還是抽籤決定看誰坐靠窗的位置?


以平靜、非歇斯底里的態度提供非威嚇性的選擇,給孩子對自己的問題做出掌控的機會。


給選擇的法則


總結來說,當我們提供選擇給孩子時,應該記住五個基本要點:


一、要提出為人父母喜歡的選擇,不要提出一個你喜歡,一個你不喜歡的選擇,因為孩子通常會選擇你不喜歡的那一個。


二、除非你願意讓孩子承擔選擇的後果,否則絕不要提出這個選擇


當孩子身處危險,絕不要提供選擇


四、除非你願意在孩子不願做選擇時做選擇,否則絕不要提供選擇。


五、說話的方式很重要,你可以下列的方式做為一句話的開端:


• 我很樂意讓你去做 ……或……。


• 儘管去做 ……或……。


• 你想要做 ……還是 ……?


• 什麼對你最好? ……還是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夢 的頭像
    夢夢

    夢的部落格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