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多爸媽把治好孩子感冒視為醫師的責任,
忽略了爸媽擁有正確的照顧觀念與做法才是
守護孩子健康的關鍵。
本文打破常見的迷思,
如:孩子感冒時上大醫院看病比去診所好……等,
讓你成為孩子感冒時最佳的照顧者。 

爸媽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生病。
此時,大部分爸媽會立即帶孩子去看醫生,
卻較少思考自己能提供孩子什麼幫助。
其實,醫師的角色在於協助爸媽確認病因,
並排除較嚴重的疾病,
而爸媽為孩子提供的居家照顧支持性做法,
才是感冒時最主要的治療方式。
以下列出嬰幼兒感冒時照顧者常有的迷思,
希望有助於矯正許多口耳相傳的做法與觀念的不正確之處。 

感冒吃藥常見的迷思 
迷思1. 感冒要立即看醫生,以免延誤病情。 
事實:若孩子有多次感冒經驗,
爸媽也已了解常見症狀的處理方式,
包括:補充水分、幫孩子洗溫水澡,以及調整飲食等,
就可先進行居家照護;
若症狀兩天內仍未減緩,再請醫師診察。 

迷思2. 感冒只要多休息,不用吃藥也會好。 
事實:應視症狀表現與變化而定。
感冒通常在發病的前兩到三天最不舒服,
如果症狀(如: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
已明顯影響到日常作息,
包括:飲食、睡覺、學習等,就應使用藥物治療,
我們稱此為「症狀治療原則」。 

迷思3. 感冒要吃藥才會好。 
事實:感冒治療基本上是做症狀治療,
因此,若症狀未影響到日常生活與睡眠,
就不必用藥,只需基本居家照顧即可。 

迷思4. 感冒吃藥一定要吃到好為止。 
事實:感冒的治療原為症狀治療,
如果症狀輕微、對日常生活沒有造成影響,
便不需要持續吃藥,個人應自行評估症狀的變化,
再決定是否停藥,不必等到症狀完全消失才停藥。 

迷思5. 感冒時一定會產生症狀。 
事實:只要有病毒粒子進入鼻腔,
任何免疫力正常的人(95%)都有可能得到感冒。
其中,有75%的人會出現感冒症狀,
25%的人則沒有任何症狀。 

迷思6. 有痰聲就要拍痰。 
事實:一般感冒所產生的痰,
位在鼻腔與咽喉部位等上呼吸道,
正確的去痰方法應為喝水與蒸氣治療。
只有在確定有下呼吸道感染時,才需以拍痰方式除痰。 

迷思7. 有喘鳴聲時就是氣喘發作。 
事實:氣管會因為發炎或痰液阻塞等原因變得狹窄,
而產生喘鳴聲,因此,並非只有氣喘發作時才有喘鳴聲。
罹患氣管炎時,異常呼吸聲主要是以痰聲為主,
喘鳴聲不一定會發生;
反之,氣喘發作時由於氣管攣縮,症狀表現會以喘鳴聲 
為主。 

迷思8. 有鼻涕一定要抽吸,才好得快。 
事實:感冒時會產生鼻腔分泌物,
起初多為水樣清澈,但逐漸會因為暴露在空氣中,
且在鼻腔後部凝集,而變為深色黏稠。
鼻腔分泌物只有在水樣時,才可以抽得出。
當分泌物變得黏稠時,
勉強抽吸則可能會傷害到鼻黏膜,
且效果不佳,並會讓孩子留下恐懼的印象。
此時應以蒸氣治療為宜,並且每天應多做幾次。 

迷思9. 感冒流膿鼻涕時,就得吃抗生素。 
事實:感冒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
因此服用抗生素並無效果。
只有當感冒引起繼發性的細菌感染時
(如細菌性鼻炎、中耳炎、細菌性肺炎),
才需進一步使用抗生素治療。
一感冒就服用抗生素不但容易延誤治療,
更可能造成抗藥性,後果極為嚴重。
建議爸媽應養成習慣主動向醫師詢問是否有開立抗生素,
若有,就應請醫師告知非使用不可的原因與疾病名稱。 

迷思10. 感冒會引起鼻子過敏。 
事實:感冒是病毒感染疾病,
鼻過敏則是基因遺傳的過敏性疾病,
兩者之間不相關,不會由其中一種轉換為另一種。 

本文摘錄自:《提升寶寶的自癒力》


 


 


 facebook讀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夢 的頭像
    夢夢

    夢的部落格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