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治國之本上,康熙皇帝選擇儒家思想。

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國、為數不多的帝王之一,還是多才多藝的學者。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論著,他還親自審定多種歷史書籍,精通多種民族語言。

【任人唯賢 以德服人】

玄燁兩、三歲時就到宮外避痘,四、五歲時出天花,九死一生,躲過一劫,八歲失皇父,十歲喪母。但是,玄燁在不幸面前,沒有怯餒、退縮,而是以此勵志修身、勤奮學習、磨煉意志,為親政後的治國理政打下堅實基礎。

在用人方面,康熙任人唯賢,任用了一大批敢於直言的清官。康熙二十六年,康熙說:「堯舜之世,府修事和,然且兢兢業業,不敢謂己治已安。漢文帝亦古之賢王,賈誼猶指陳得失,直言切諫。今但云主聖臣賢,政治無闕,豈國家果無一事可言耶?」他要求大臣們盡心職業,視國事如家事。

在軍事上,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以德服人的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康熙認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

【家給人足 而後世濟】

在經濟上,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一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

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滿清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其四,改革賦役制度,為了防止地方官吏的私征濫派和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在催征辦法上也不斷改變。

此外,康熙還重視興修水利,大力修治黃河,終將「淮黃故道,次第修復」,緩和了黃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脅,保證了百姓的耕種。

【以孝道治國化民】

文化上,康熙強調興禮教,以孝道治國化民。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

康熙運用「以孝道治天下」的政策,要求每個滿族的王公大臣,必須熟讀《孝經》,極力揭示「聖朝以孝治天下」的古訓。並規定在鄉的秀才或族長們,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必須講解誦讀《孝經》及他的「聖諭廣訓」以規訓子弟,為宏揚敬老古風,還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舉辦「千叟宴」,赴宴人數多達萬眾。

康熙對佛家思想亦有所研究。每當天下發生災禍,康熙常常視為對當政者的警示。比如康熙十八年發生地震,康熙下詔說:「朕躬不德,政治未協,致茲地震示警」。因此要求臣下自省、廉潔。康熙二十六年,天下大旱。康熙下詔說,這都是由於自己缺少道德「不能上格天心」而造成的。

【博聞好學 倡導文化】

康熙皇帝博聞好學,不僅諳熟儒家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和藝術等頗有研究,而且對算學、天文、地理、光學、醫學等自然科學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康熙倡導之下,編成了收字四萬九千多的《康熙字典》以及一百八十卷的《大清會典》,一百零六卷的《佩文韻府》,一百二十卷的《歷代題畫詩類》,九百卷的《全唐詩》,還策劃了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

康熙在位六十年,其文治武功都無與倫比,並開啟了康乾盛世,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時人稱:「士敦詩禮,民安耕鑿,萑苻夜息,桁楊晝靜,行旅歌於途,商賈嬉於市。即梯山航海,沐日浴月之鄉,欣欣蒸蒸,無遠弗及。」

終其一生,可以說康熙是一位聖德之君。《清史稿》對康熙皇帝的評價是: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嗚呼!何其盛歟!

圖:網路/ 文:大紀元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夢 的頭像
    夢夢

    夢的部落格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